首页 / 植物保护 / 淡水育珠蚌病害防治

淡水育珠蚌病害防治

一般养蚌时间越长,发病率越高,珍珠质量越差。淤泥是水体的主要耗氧源,又是病原体的繁殖地。一般内塘水面亩放800—1000只手术蚌,外荡水面可根据水质肥瘦,酌情减少放养密度。建立珍珠养殖场苗种自给体系,尽量不从外单位购买蚌苗和手术蚌,切断病原菌的传播途径。二、防治对策:1、自繁自育。2、把好消毒关。河蚌靠过滤水体来获取食物,放养过密会导致水体中饵料生物量不足,这不仅会影响育珠蚌的健康生长,还间接影响珍珠的质量。现今国内外市场对珍珠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珍珠养殖业只有采用人工投喂与养殖生态环境科学调控相结合的方法来培育珍珠,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并用抗菌类药物治疗,有效地控制发病率。随着淡水珍珠养殖业的发展,育珠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蚌病也日趋严重。育珠蚌吊养在水中,肌体包被在双壳中,育珠蚌病害不易被发现,发了病较难控制和治疗。7、合理密养和混养,改革传统养蚌方式。手术蚌放在网箱中暂养2—3天,以去除蚌壳内的淤泥杂物。因施肥的种类、数量、时间不同,处理不当,易导致水质恶化,引发蚌病。一只蚌手术时间不超过5分钟,伤口和小片要滴注消毒液或保养液,特别是5—10月份高温季节,更要做好消毒防病工作。实行不同品种进行混养,以提高水体的利用率,利于水质的调控,对预防蚌病也有积极作用。如发现病蚌、死蚌,要立即取走,防止病菌在水中扩散。有目的地进行蚌种的选育,有效避免近亲繁殖,增强后代生命力。病蚌对外界反映迟钝,出水孔喷水缓慢无力,用开壳器打开双壳,闭壳肌无力,肌体消瘦,食道内无食物,死亡后双壳张开。笔者根据当地珍珠养殖专业户的经验,将育珠蚌病害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一、发病的主要原因:蚌种近亲繁殖多年,种质退化;养殖水面重复使用时间长,水体微量元素缺乏,育珠蚌抗病能力减弱;水环境恶化,水源被污染,各种病原体的侵袭;手术操作消毒不严,蚌体瘦弱、抗病力差。手术插片前,要将所有工具洗刷干净,严格消毒。因此,应根据水温和水质的变化规律,以有机肥做基肥,春、秋两季实行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轮施,夏季施用无机肥,做到适时施肥,少量多次的原则,以保持池水的“肥、活、嫩、爽”,预防蚌病的发生。这些都是导致育珠蚌病害发生的直接原因。4、及时隔离病蚌,剔除死蚌。因此,要及时做好底质清淤,定期换水消毒,以杀灭水体中的致病菌,增强育珠蚌活力和抗病力。同时要改革河蚌育珠传统的施肥方式。5、定期清淤,换水消毒。3、养殖水域要轮作。长期养蚌的水域,水底会积聚有害物质,水质老化,育珠蚌需要的微量元素相对贫乏,不利于育珠蚌的生长。6、科学施肥。在缺氧的条件下,淤泥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直接或间接导致育珠蚌发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3/02/46219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