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木雕家俱 / 玳瑁

玳瑁

]繁殖习性

幼龟颈部可自由伸缩,但不能前后左右转动。玳瑁强有力的上下颌能粉碎蟹壳,甚至双壳类软体动物的贝壳。产卵期3-4月,产卵时,白天爬上沙滩扒穴产卵,坑穴直径约20厘米,深约30厘米,产卵雌龟甲长为60-80厘米。卵径约3.5毫米。一个产卵期内分三次产卵,每次产卵130-200个。卵球形,壳软,有弹性。孵化时间长,约需2个月。初孵出的幼龟背甲未完全坚硬, 但已有覆瓦状排列,龟甲长约43-48毫米。幼贝则以海藻为食。性凶猛,属掠食性龟类,捕食鱼、虾、蟹贝等,还兼食海藻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热带、亚热带水域。中国产于西沙群岛、海南岛、广东、台湾、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省沿海地区

然而,由于玳瑁在很多国家都受到保护,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都禁止公开销售玳瑁制品,因此对于正当的养殖者来说,养殖玳瑁并没有多大收益,而相关的研究也很少,只有少数水族馆或海洋公园才会饲养1-2只以供观赏。文化象征。目前养殖玳瑁主要是为了恢复玳瑁的种群,将刚孵化的稚龟保护起来,以免遭到海鸟的捕食。待海龟成长到某个阶段,就可以在适当时机放生它们

亦指用其甲壳制成的装饰品。《汉书·东方朔传》:“宫人簪瑇瑁,垂珠玑。”南朝宋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一:“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唐 施肩吾《代征妇怨》诗:“画裙多泪鸳鸯溼,云鬓慵梳玳瑁垂。” 清陈维崧 《菩萨蛮·赠梁陶侣》词:“谁爱紫罗囊,书签玳瑁装。”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一:“﹝梅佐贤 ﹞鼻梁上架着一福玳瑁边框子的散光眼镜。”。(2)指玳瑁的甲壳

卵可食;角质板可制眼镜框或装饰品;甲片可入药。四肢呈鳍足状。头顶有两对前额鳞,上颌钩曲。一般长约0.6米,大者可达1.6米。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产于黄海、南海、东海及热带、亚热带沿海。玳瑁,脊椎动物,爬行纲,海龟科。性强暴,以鱼、软体动物、海藻为食。背面的角质板覆瓦状排列,表面光滑,具褐色和淡黄色相间的花纹

饲养与疾病

玳瑁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但是如果管理不得当,玳瑁也会患病。因此要饲养好玳瑁,必须注意饲料、水温、水质、消毒灭菌、用药等多方面。玳瑁如果缺乏维生素A,可饲喂鱼肝油;缺乏多种维生素,可饲喂六合维生素或施尔康治疗营养失衡;治疗外伤可用红药水、云南白药等普通药品涂抹患处;治疗感染需先进行药物实验以确定用药,感染性皮肤病需要外敷和内服相结合;治疗感冒可肌肉注射青霉素、安痛定等,内服板蓝根等药物;至于肿脖子症和水霉病就要作较多的治疗工作了,包括换水、消毒、用药等工作。玳瑁其他的常见病包括主要由Salmonella regent(一种沙门氏菌)引起的痢疾性肠炎,水质污染引起的肿脖子症以及阳光不足、水度过低、水质差、水含盐量不足引起的水霉病,而其他可能发生的疾病还包括细菌、真菌感染或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眼疾、营养失衡、感冒、其他口腔及消化道疾病以及寄生虫、微生物引起的疾病。1996年7月-1999年3月,学者曾对玳瑁的养殖进行了一次试验,最后初步证明用活泥鳅作为玳瑁的动物性饵料也可达到很好的效果,辅以海带、紫菜和大白菜可较好的饲养玳瑁。玳瑁的性情较为凶猛,抓捕它时它会有咬人的举动,不过,如果它没有受到伤害,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的。饲养玳瑁可用新鲜的鱼、虾、软体动物、海带、海藻及海鱼,不过玳瑁虽杂食,但也会经常拒食一些食物,原因可能是食物不合胃口,或者是不适应环境温度,大约1周后这种情况应该就不会出现了,因为它们已经适应了环境。在范围较小的水池中玳瑁容易互相争斗、拍打水面或窜越,这样就更容易造成咬伤、撞伤等外伤,如果不及时处理则会感染水霉病及其他病菌,造成患处溃烂以及脱甲,因此饲养较有难度。玳瑁的食性很杂,除海绵和鱼之外,还会吃水果、树叶、红树树枝、死树皮等,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食性变得更为复杂。由于其生性凶猛,在捕捞和运输时玳瑁很容易出现外伤。玳瑁的饲养池应选择环境安静、供排水方便、通风良好和光线充足的地方,夏季配有遮荫设配,冬季使用带圆锥形塑料薄膜池顶的圆形水池,并带有便于人工操作的供电和排水等设配。长期饲喂高脂肪鱼肉会导致肝功能下降,增大心肌梗塞的可能性。其他可能感染的病菌还有气单孢菌属、弧菌属、柠檬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及黄杆菌属的细菌。玳瑁对水质要求严格,需要与海水pH和盐度相似,因此适宜的pH为8.0-8.5,氨氮含量为0.1-0.2毫克/升。不过目前对玳瑁的疾病研究也在初级阶段,现已知多发于海龟的、可能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纤维状多发性乳头瘤病在玳瑁身上却很罕见

中文名称:玳瑁外文名称:Hawksbill Turtle别称:十三鳞、 瑁、文甲、瑇玳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简介

血清学研究也表明,玳瑁与蠵龟属(Caretta)和丽龟属(Lep idochelys)的亲缘关系较海龟属(Chelonia)近

保护级别

食性特点

目录

下列是与玳瑁相关的动物系统发生树(Hirayama, 1997, 1998, Lapparent de Broin, 2000, et Parham, 2005):

生活习性

分子分析支持了玳瑁是从肉食祖先而不是草食祖先进化而来的观点,因此玳瑁很可能是由肉食性物种(如蠵龟)组成的蠵龟族(Carettini)进化而来,而不是由草食性物种(如绿蠵龟)组成的海龟族(Chelonini)进化而来。四肢均呈扁平叶状。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鼻孔近于吻端。头部具前颧鳞甲2对。腹面由13枚鳞甲组成,呈黄黑色。中央为脊鳞甲5枚,两侧有肋鳞甲4对;缘鳞甲25枚,边缘呈锯齿状。背及腹部均有坚硬的鳞甲。正由于玳瑁过于独特,其进化地位有些不明确。进化历史在所有的海龟中,玳瑁在身体构造和生态习性上有一些独一无二的特征,这些特征中包括玳瑁是已知唯一一种主要以海绵为食的爬行动物。背面鳞甲,早期呈覆瓦状排列,随年龄增长而变成平置排列,表面光泽,有褐色与浅黄色相间而成的花纹。上须钩曲,嘴形似鹦鹉,颌缘锯齿状。前肢较大,具2爪,后肢有2爪

加勒比玳瑁主要觅食寻常海绵纲(Demospongiae),特别是星骨海绵目(Astrophor ida)、螺旋海绵目(Spirophor ida,中文名来自日语,下有荔枝海绵科等3科)和韧海绵目(Hadromer ida)海绵;玳瑁食用的海绵物种已知有Geodia gibberosa(一种表面有很多凹洞的钵海绵)。不过像其他以海绵为食的动物一样,玳瑁只觅食几个特定的海绵物种,除此之外其他海绵不会成为它们的食物。虽然玳瑁是杂食性动物,它们最主要的食物仍是海绵。除海绵外,玳瑁的食物还包括海藻以及水母和海葵等刺胞动物。玳瑁有时也会捕食虾蟹和贝类,它们的双颚十分有力,可以咬碎蟹壳甚至是极为坚硬厚实的贝壳,如双壳类贝类。玳瑁还会捕食极为危险的水螅纲动物僧帽水母(Physalia physalis)。玳瑁在捕食这些刺胞动物时会闭上没有保护结构的眼睛,而且诸如僧帽水母这样的剧毒动物的刺细胞并不能透过玳瑁生有鳞甲的头部,这样玳瑁就不会受到威胁。海绵占据了加勒比玳瑁种群膳食总量的70-95%。玳瑁喜欢在珊瑚礁、大陆架或是长满褐藻的浅滩中觅食。玳瑁的嘴为其捕食珊瑚缝隙中的小虾和乌贼提供了方便,鹰喙般钩曲的嘴可以轻易的将它们钩出

纲:爬行纲 Reptilia目:龟鳖目 Testudines科:海龟科 Cheloni idae属:玳瑁属 Eretmochelys拉丁文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

甲壳黄褐色,有黑斑和光泽,可做装饰品。汉 司马相如《子虚赋》:“其中则有神龟蛟鼉,瑇瑁鳖鼋。”唐 李白《去妇词》:“常嫌玳瑁孤,犹羡鸳鸯偶。” 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一·玳瑁》﹝集解﹞引 宋范成大 《虞衡志》:“玳瑁生海洋深处,状如龟鼋,而壳稍长。背有甲十二片,黑白斑文,相错而成。”。(1)爬行动物,形似龟。甲片可入药

分布范围

成体甲壳为鲜艳的黄褐色,平滑有光泽。通常所见的壳长仅60厘米左右,重9-14公斤。卵白色,圆形,革质软壳,孵化期约3个月。头、尾和四肢均可缩入壳内。每年7~9月在热带、亚热带海的沙滩上掘坑产卵。尾短,前后肢各具2爪。颈及四肢背面为灰黑色,腹面几为白色。背甲共有13块,作覆瓦状排列,所以得名“十三鳞”。背甲和头顶鳞片为红棕色和黑色相间。生活于海洋,以鱼、软体动物和海藻为食。主要成分含角蛋白及胶质等外形特征已知其最大的龟壳长近1米,重27公斤

此外,玳瑁还会选择那些富含硅质骨针的海绵为食,如Ancorina、钵海绵(Geodia)、Ecionemia和Placospongia。玳瑁对于其猎物有很强的适应力和抵抗力,它们觅食的一些海绵,如Aaptos aaptos(暗红色肉球状)、鸡肝海绵(Chondrilla nucula)、Tethya actinia(翠绿色或褐绿色球状,偶有橙色个体)、Spheciospongia vesparium(暗红色酒坛状)和寄居蟹皮海绵(Suberites domuncula)对于其他生物体来说是剧毒且往往是致命的

形象简介玳瑁(dài mào)亦作“瑇瑁”

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等级:II 级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极危(CR) CITES等级:附录I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 IUCN等级:极危(2003)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等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3/01/42493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