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木雕家俱 / 皮格决定田黄价值

皮格决定田黄价值

“无皮不成田”、“无格不成田”,笔者以为,这是数百年石农们的“古训”和口授心传的鉴识田黄的“秘诀”,是经验之谈。怎么到了21世纪,就一下子被否定、被斥之为“乡下人的生意话”呢?如此,是否结论过早,也过于主观了呢?

笔者集藏、把玩印石多年,和不少同好藏友也常有来往,眼见、手触的田黄不下数百枚,且多为流传有绪的旧坑古印。从接触的众多实物完全可以认定,出土时的田黄原石绝对是有皮有格的,也可以说,皮和格是鉴定田黄的硬标准

因为,大多数的矿物体,都是愈到内芯,质地愈出色、愈完美。相反,笔者认为,有些上佳的田黄“件头”或小块古印章,之所以不见明显的“皮”和“格”,那很可能是在早先的田黄盛产时期,由于量多块大,未受到普遍重视;抑或是由于某些人的审美原因,而由操刀者进行大度剔除,取舍加工后的产物。如果真的如某些书中所言,好的田黄都是无皮无格的,那么,有谁见过几百克以上的无皮无格的田黄原石呢?又有谁敢花几十、上百万元去买一件有悖“常理”,全无“皮格”特征的田黄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然而,现在有些专讲印石和教人鉴识田黄的书籍、文章,却推翻了这一“格言”。并得出结论是:所谓“无皮不成田”、“无格不成田”完全是生意人的话。之所以有这一类“格言”,是因为“无皮无格”的田黄在早先被开挖尽了,而“有皮有格”的都是以往不屑一顾的劣质品。说什么“其实,上好的田黄都是无皮无格的。”“没有皮和格的田黄更难得”。对此,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无皮不成田”、“无格不成田”、“无纹不成田”,似乎早已成为玩石人的共识和鉴别田黄的“格言”。(收藏拍卖导报2004年8月19日)鉴别田黄,一般来说,除质、色、形外,其“皮”、“格”、“纹”也是重要的特征和标准

舒家声 …中国商报网站

无非是“皮”的厚薄粗细不同,“伤痕”的多少、深浅不同而已。皮和格是由二次生成环境中的多种地质条件所决定的,怎么会没有呢?其实,不光田黄,其他掘性石(即挖掘于土中的独石),只要达到了一定的沉积期和环境条件,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皮”和“格”的。通俗地讲,“皮”就是在二次生存环境中由于外部物质的侵入,酸化氧化的结果。而“格”则是石材在田地溪流中因流动、翻滚、挤压、碰撞过程中所遭遇的“伤痕”。喜欢玩印石的人都知道,田黄“无根而璞”,是原高山矿石落于地壳中的二次生成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3/03/51824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