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木雕家俱 / 完整诠释中国钱币的内涵

完整诠释中国钱币的内涵

中国古代正式发行的铸币是以铜、铁等低值金属为主要原材料的,但各类古钱的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就材质而言,除了大量的铜、铁钱之外,也有金、银、锡、铅等其它金属铸造的,还有玉、石、木、蚌、骨、玳瑁以及陶土等各种不同材料制造的

到宣统二年(1910年)以后,开始着手统一国币,但真正实现国币统一是民国年间。十七世纪中叶,即明末清初,西方银元开始流入中国。到十八世纪中叶,即清朝乾隆、嘉庆年间,随着欧美银元流入数量的增多,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民间流通使用,于是在东南沿海地区,一些地方政权也开始仿制银元,开始蕴酿中国自己的机制币。光绪十五年(1889年)广东试铸龙洋以后,各地竞相效仿,于是各省纷纷自制银元

这种说法是不完全的,因为从文化的层面上理解,钱币应该是货币和货币文化衍生物的总称,即“币”和“章”的合称。其次,既然冠名是“中国钱币”,自然应该包括中国所有的“钱币”。有人说,钱币是指退出流通领域的货币。从大的概念来看,它应该包括两大块:一是历史上的钱币,一是当代的钱币,它们的交接线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为界,新中国成立以前的钱币,可以统称之谓历史上的钱币,它们的遗存被视为文物,是我国文物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钱币,也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其中有的已正在进入历史的行列,成为文物的一部分

“元宝”,科学的名称应该是“金银锭”。金银作为称量货币,在中国出现比较晚,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此后各时期的金银称量货币形制不断变化,早期有版形的、饼形的,后来逐步演变成笏形、长条形、船形、束腰锭形,黄金还有金块、金叶等等。“元宝”一词的正式启用是在元朝的银锭上,开始是指元朝宝货的意思,后来才把金银锭俗称为“元宝”。现在人们印象中的马蹄形的“元宝”,则是明以后才出现的器形。各时期各地区的金银锭,不仅是器形不一、铸造工艺不一,并且留下了不同的铭文,记录着它们的性质、用途、时间、地点、重量和铸造部门及有关人员的姓名

1、古钱

金银锭因重量不同,分成不同的等级,一般大锭重五十两,中锭重二十五两、或二十两、或十两,各个时期有不同的规定,五两以下为小锭。因为它们的称量单位以“两”为主,所以白银称量货币也被简称为“银两”

历史上的钱币,就目前博物馆收藏和私人收藏的情况,可以分为四类,即:古钱、元宝、机制币(章)和纸币

3、机制币(章)

鸦片战争前后,由于西方货币形制和货币制度的传入,改变了中国货币文化的发展趋向,西方制钱机器的输入,改变了中国的造钱工艺,银元、铜元等机制币的诞生,最终取代了中国传统的银两和制钱。在古代,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钱币和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钱币,主要区别有三:一是币材,西方以金、银为主,东方以铜、铁为主;二是币面纹饰,西方以图案为主,东方以文字为主;三是制造工艺,西方是打制工艺,东方是浇铸工艺

金银取得货币地位以后,其文化意义上的衍生物亦就应运而生,各种喜庆活动、亲友间的馈赠礼品,会有各种定制的小元宝,定制的金银小摆件、小饰件等等,它们是元宝文化的发展,它们更强调制作的艺术性

中国钱币的内涵是什么?它所包涵的内容涉及的范围该作如何界定,对于钱币学来说是一个基本概念,似乎不难解释,但事实上,我们的钱币爱好者、收藏者未必都清楚,即使是专业人员、专门的研究人员说法也未必一致,而作为一门学科——中国的钱币学,必须对它有一个完整的诠释

2、元宝

历史上的钱币

古钱有正用品和非正用品之分,所谓正用品,是指在历史上曾经正式发行和使用过的货币,其中包括因为货币的需要而铸造,但因种种原因没有正式发行或流通的钱币。所谓非正用品,我们也可以统称之谓压胜钱(亦称厌胜钱、押胜钱),包括吉语钱、镇库钱、信钱、花钱、打马格钱、宫中行乐钱、瘗钱等等,它们不是货币,不能行使货币职能,但从文化意义上来看,它们和古代的铸币一脉相承,无论从材质、形制、铸造工艺等各个方面,都有共通之处,实际上,铸造精良的压胜钱多是出于官炉,出于政府专门设置的钱监

古钱还包括了生产铸造过程中的一些遗存物,譬如:样钱、祖钱(雕母钱)、母钱,以及早期浇铸钱币使用的各类钱范

古钱是指古代金属的铸币以及它们的衍生物。事实上先秦时期的实物货币,譬如夏商时代的海贝,以及仿制的贝化(货);金属称量货币,譬如西周时代的青铜块等等,也都包括在古钱的范畴之内。古 钱包括先秦时期的各类铸币和秦汉以后的各类方孔圆钱,方孔圆钱的铸期一直延伸到清末民国初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3/02/49206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