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石藏品 / 浅谈奇石评鉴的误区

浅谈奇石评鉴的误区

广西红水河石为代表的选石标准是“形、色、质、纹”,都是大同小异。其实,这预示着南方与北方人性格不同,爱好也不同。蜡石鉴赏选石是以“形、色、质、纹、韵”为标准的,即是形态、质地、色泽、纹理、意韵。所谓天南地北,水土异也!因为爱好不同,品鉴的标准也不同的。北方人豪放,喜爱灵璧这类型石种,南方人细腻,喜欢的则是大化石、蜡石这样的石头

学普通话,以北京话为依据;学粤语以广州话为标准;评鉴奇石也要一样,要以发源地、主产地为评鉴标准,我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用“瘦、皱、漏、透”去寻找蜡石,那你拣回来的就是“芝麻”,丢的是“绿豆”。如果以太湖石的标准来衡量,那蜡石就不值得一提啦。我玩的是蜡石,对蜡石研究时间也不短了,蜡石的好差,还是要从形态、质地、色泽、纹理、意韵这五方面去衡量才是比较合理的

凡制定标准是根据普遍性、共性而定的,这是现代社会制定标准的根本原则,奇石的品鉴标准也要根据这样的原则去制定。北方人爱好与南方人并不同,玩法也不一样,在评鉴一个石种时,应当请专门研究这方面的专业人事参与评鉴为主,如果评鉴蜡石,却请专门从事研究灵璧石的行家来评鉴,那就不明智了。举办石展,为了扩大宣传,只重体面,把全国各地的协会的一些会长请来作为评委,美其名为交流,也不妥当,殊不知因为各地产的石种不同,研究的对象也不同,认知的程度也不同,评出来的结果肯定事与愿违。请来参加学习是可以的,帮助推介经验、石种,有益于奇石市场的健康发展。千篇一律去执行一个旧的标准,那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的遗憾。请来当评委,就要看他是不是研究这种石的专家了

“瘦、绉、漏、透”相法,殊不知这只是米芾对太湖石的的鉴赏结论,在米芾生活的年代里,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可以判断,他见到的只是生活所在地产的太湖奇石,收藏的也可能大都是太湖石吧?所以他只是对太湖奇石研究作出论断而已。用这样的标准去品鉴其它石种,真是可笑之极

“透”,太湖石指的是“穿透”,蜡石虽然可以以这个“透”字来品鉴,但是,这个“透”字应该是“浑透”,适合评价“冻蜡”,就是象玉石那种韵味,意义完全不同的。皱的蜡石也不多,“肥油面”就是我们称之为“猪板油”的算不算呢?这种“皱”我想绝对不是太湖石的那种“皱”,这种“皱”是光滑明亮的。至于“漏”,如果蜡石七穿八孔的话,几乎是烂石一块了。“瘦、皱、漏、透”是品鉴太湖石的标准,如果拿来品鉴蜡石的话,那就是谬以千里了!蜡石几乎没有瘦的,好的蜡石一般是“肥”的

奇石展览评委队伍中,总有他们的身影。嘿嘿,披着油布的光鸡当凤凰啦。他们身兼百职,俨然自己就是一代宗师。很多人对“瘦、绉、漏、透”推崇备至,把它当做评鉴造型石的最高标准,有的甚至把它当做评鉴一切种类奇石的标准。还有一些追随的小苍蝇、小蚊子,也跟着起哄,到处叮人,小喽罗一下子也做起了山大王:名片赫然亮着ⅹⅹ赏石协会ⅹⅹ专家。也许是米芾太有名气的缘故,但也有一些人为了抬高自己,总擎着大师的招牌做幌子,凭着对“瘦、绉、漏、透”几个字肤浅的理解,以为抓到了法宝,胡吹乱擂,唬得石界人士不敢言语

米芾是我国赏石界的一代宗师,他赏石几近颠狂、见奇石而拜的故事,至今为赏石人所乐道、所崇拜。米芾是中国书画史上一位重量级的人物,也是一位收藏大家,他集诗、书、画、石之大成,盛名于世。他开创的“瘦、皱、漏、透”四字相石法,指导着自宋以来八百多年的赏石活动,至今还左右着赏石界的活动

品鉴奇石也一样,也要具体的石头具体进行分析品鉴,石种不同,品鉴的标准也要不同的。所以说,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能把把问题看成一成不变,如果在生活工作中都套用不适合的规则去做,肯定出乱子,把事情干坏

自己对奇石认识还一知半解,怎么去指导别人呢?如果以利益驱动为目的,藏石队伍不被带入死胡同才怪!。多学点知识,多点进行学术交流。不是说不要专家、鉴赏大师,或不准你打专家、大师的旗号,我们要的是货真价实、博学的专业人才。作为奇石评鉴家,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米芾他见过大化石吗?没有!因为此石种发现不太久。如果米芾能够活到现在的话,他不改变的对奇石的相法才怪呢!象他这样有修养的人,他肯定会这样写:“瘦、绉、漏、透,这只是太湖石的相法”。他藏有蜡石吗?毫无记载!现在,还发现了不同的石种,米芾不要说见,听也没有听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3/02/46790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