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木雕家俱 / 文化沉淀:中华古瓷香炉文化记忆

文化沉淀:中华古瓷香炉文化记忆

线香出现的历史相对晚些。“焚香”并不是把香丸、香饼直接加以焚烧,让香丸、香饼发香,而是借助炭火慢慢焚烧,尽量减少烟气,让香味低回而悠长。在古代生活中,焚香使用的“香”,是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色香丸、香球、香饼,或者散末。古代绘画中女性“添香”的场景优雅而美丽,而香炉里基本上看不到插线香的情况。在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等地,仍保存此焚香遗风

随着佛教文化的逐渐融入,儒释道三位一体成为华夏文明中的主流文化。作为祭祀礼器的香炉此时已被普遍使用。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独立地位连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响如日中天,特别是禅宗初祖达摩东渡来华,禅宗由此肇始。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风,宗教活动十分频繁,唐人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时期,陶瓷器香熏炉上精美的莲花图案广为流行,而莲花代表了佛教文化。魏晋时,人们以老庄解释佛教,东晋以后佛学又与玄学趋于合流,深为士大夫们所欣赏

香炉起源于何时,从西汉早期的博山香熏炉的功能和造型看,它很可能就是我国香炉的前身。东汉后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自然论的出现,以焚香供祀神佛,寄托人们的情感,由熏炉派生出的香炉,将礼佛祭祖的功用延续至今。香炉的真正出现,同佛教道教盛行有密切的关系,相传东汉明帝推行有关。古人用檀香木片放进炉里慢慢焚烧,香气四溢,不仅清脑提神除臭,而且驱邪避恶,起到净化居室环境的作用

宋代诸帝从“尚文抑武”出发,大力扶持儒释道三教,推动了融儒释道为一体的宋学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最为精熟的宋代,产生了一门学问——金石学。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宫廷专职文物保管员吕大临编撰的《考古图》,绘制器型图外,还记录器物的尺寸、铭文等,从此文物鉴定与学术研究融合一起,为瓷器全面仿制先秦礼器奠定了基础。在宋代社会相对稳定,先秦时期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的大量出土,使仿造成为可能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香炉的形制、釉色及功用,随着当时经济、文化、审美情趣的变化而演绎发展。一个香炉一尊神,从敬佛礼佛和祭祀祖先的器物,慢慢地也成为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在漫长岁月里,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无不上香敬神祭祖,于是香炉这一器物便广为流行。人们将香炉置于厅堂或摆于书房案头,读书时点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妙意境;抚琴弹瑟时袅袅烟香与悠悠琴音相伴,又有了“绕梁三日沁人心”的幽雅氛围

其中青瓷以南方越窑为代表,白瓷则以北方邢窑为代表,这都是唐代文化深入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唐代科学技术空前发展,工艺制造水平堪称世界一流,无论是生产金银器的铸造业,还是烧造瓷器的制造业,都举世瞩目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自夏、商、周至秦、汉时期,以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大约公元前1900~前1600年)出土的青铜礼器为代表,最早的属于夏代。中国的原始青瓷几乎与青铜器同时产生,商代的原始瓷器,在中原和江浙等地均有发现,常见的器物有大口尊、罐、瓮、豆、双耳簋等,造型与今之香炉器型大同小异。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黑陶文化为标志的

而当时文坛领袖欧。宋代贵族出身的赵氏皇帝文化素养极高,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喜欢素净雅致的色彩,因此,素雅成为当时社会流行的色调。宋人趋向于自然,趋向于俭朴,在生活情趣上追求的是精细、雅致、淡泊

我国古代青铜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为让神灵和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国家平安,我们的祖先不惜倾其所有,用珍贵的牛羊猪等美味佳肴以及玉器等礼器,向天祈福。“鼎”虽然同今人所见的香炉还是两码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与祭祀有关。香炉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期的陶器“豆”和商周青铜器时代的“鼎”。祭祀活动是古代先民最重要的礼仪活动,远古时期的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等,不少器物就是用于祭祀的礼器

上海田野考古作家钱汉东用11年时间撰写的《日照香炉——中华古瓷香炉文化记忆》,这是他继《人间瓷话》《寻访中华名窑》之后的又一部研究古瓷的学术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用散文形式撰写的中华香炉文化为主题的著作,作者结合长年累月田野考古的所见所闻所感,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具体器型窑口的介绍,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填补了中国古陶瓷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空白。此书已被列入2008年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候选名单

唐代出现了一种形状像先秦的陶豆,陕西黄堡窑遗址曾出土闻香炉实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3/01/44328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