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木雕家俱 / 地方黑陶介绍之馆陶黒陶

地方黑陶介绍之馆陶黒陶

通高19.5厘米,口径4.7厘米,1973年山东日照东海峪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龙山黑陶黑陶是在烧造过程中,采用渗炭工艺制成的黑色陶器。龙山黑陶分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以细泥薄壁黑陶的制作水平最高,胎壁厚仅0.5-1毫米左右,表面乌黑发亮,故有蛋壳黑陶之称。中国的造型艺术始于陶,史书记载: “ 神农作瓦曰陶 ”。黑陶的制作一般采用快轮,其器型匀称、规整,作工精细,火候极高,质地坚硬。馆陶黑陶叩之有鸣玉之声,富墨玉之美,泛青铜之光,做工细腻考究,形意丰富统一,古朴典雅,奇丽华贵,高则三米之巨,富贵豪华;微则火柴盒可容,精致考究,颇宜室内装点,更具欣赏、收藏价值,深受各界人士喜爱。而那似乎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坐下来闭目沉思的女佛,在曼谷木雕商店里诱惑过我。由于其应用范围大多为礼器,很少用于日用器皿,所以产量较少,却因此而弥足珍贵。“ 那长发少女的头像,似乎我在巴黎一位诗人书房墙壁上看到过。1928年春,济南龙山镇城子崖一处崖坡坍塌,使一处距今四千多年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得以重见天日,也确凿证实了龙山文化即黑陶文化的存在。据有关专家考证,北京紫禁城所用砖即产于此地,这一点从窑址残存的残迹和发掘出的古陶制品也大可证实。” 在外地的馆陶籍著名诗人雁翼初识家乡黑陶时惊喜不已,欣然作《黑陶初记》以作纪念。黑陶,也许是它的工艺偏于繁琐复杂,或是传播区域太小,致使这种技术失传。黄河的恩赐,大量优质粘土的沉积,为馆陶制陶业的兴盛奠定了基础。龙山文化的时间为公元前2310——前1810年左右,分有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三类,统称为龙山时代。馆陶黑陶文化博大精深,它上袭仰韶,下启殷商、左挽彩陶、右携青铜,是原始社会后期龙山文化的代表,是馆陶先祖们勤劳和智慧的杰作。勤劳、聪慧的馆陶人经过不懈的研究和发掘,黑陶的制作工艺终于被诠释破译。那变形的大力士又把我引到东柏林古老的博物馆之岛,各种小鸟联飞的透雕台灯株,似乎在西柏林一家宾馆里伴过我思乡之梦。龙山黑陶作为原始礼仪的载体和精致的艺术品,永远具有黑色珍珠的神秘而诱人的魅力。公元前 2600年 —— 公元前 2000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距今7000年以上的仰韶半坡彩陶艺术的衰落,中国文化历史上孕育出了 “ 黑陶文化 ”。黑陶制作工艺在我国代代相传,从古至今从未间断。纹饰一般比较简单,仅以磨光透亮的光泽作为器皿的主要装饰内容,与黑色有机结合,是黑陶显出秀美韵致的风格之所在。当时,馆陶的先人已掌握了先进的封窑技术,让弥漫在窑中的浓烟通过科学的渗碳原理,将烟中的碳粒渗入坯体而呈黑色,黑陶制作工艺让世人体会到了通过 “ 熏陶 ” 成品、成性的过程。泥质黑陶,造型细高,有喇叭形大侈口,深腹,圆底的杯形,下加细长柄,柄中部凸起一段作鼓腹状,表面布满竖向细小镂孔,整齐匀和,柄下端为圈足形座,腹部饰有弦纹。历史上 ,较彩陶烧制技术更先进的黑陶出现在彩陶之后,黑陶制作工艺的繁复先进,让世人惊叹来自古老的文明。造型别致秀美,制作精巧,杯身最薄处不足0.5毫米,令人惊叹。常见器型有碗、盆、罐、瓮、豆、单耳杯和鼎等。即使最粗砺的陶,也会让我们联想到承载人类生活的土、照耀人类精神的火,以及滋养人类生命的水。被誉为 “ 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 的馆陶黑陶的再现,标志着中国制陶工艺达到历史颠峰的同时,也向后人展示了制陶由实用性转向审美要求的历史过程,黑陶文化跨越时空的对接,续接了馆陶人的一个梦想。相传,古时候馆陶县有座大山叫陶山,陶山一带以盛产黑陶而闻名,据说馆陶的名字就源于陶山黑陶,古人所谓 “ 陶山者,山如陶,陶如山也 ” 即为明证。黑陶文化的发现,标志着中国制陶工艺达到空前发展,也向后人展示了制陶由实用性转向审美要求的历史过程。从生活用品的盆盆罐罐,到装饰等工艺品,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黑陶技艺渐臻完善。沿馆陶卫河两岸的毛圈、刘圈一带有皇窑 72座,主要烧制皇城砖和黑陶。最早发现于龙山文化,是龙山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它不仅蕴籍着深厚的农耕文明,而且也闪烁着朴素的诗歌光芒。通体透射着黑色光泽,质感细腻温润,散发着高雅气质和诱人的魅力,堪称绝代之作,是古代陶艺的精华。黑陶的造型千姿百态,以复杂造型为主,简单者较少,但都端庄优美,质感细腻润泽,光泽沉着典雅,具有一种如珍珠般的柔雅沉静之美,欣赏价值极高。宋应星在其所著的《天工开物 · 陶埏》对陶器工艺有这样一段概括: “ 水火既济而土合 ”。龙山时代的陶器有灰、红、黑陶,其中最著名的是黑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3/01/44038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