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木雕家俱 / 坝美 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坝美 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与世隔绝的传奇

接待我们的是当地年轻的艄公黎贵生,只见他娴熟地用竹竿一撑,小船缓缓掠过丛林的荫翳,划入深邃而神秘的喀斯特水溶洞。而怪石的不规则石缝则成了蝙蝠和燕子的安乐窝。这才看清,原来,水洞时而高阔如大厅,时而狭窄得只能容下一艘小船。船行一段,高高的穹顶上出现了三处“天窗”,些许阳光透进洞来。我们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渔人,在一片漆黑之中,屏息静气,耳边只有涟漪泛起的沙沙声和石缝间偶尔嘀嗒的水声。洞内怪石嶙峋,有的像威武的狮子,有的像垂首的老人

不过,光是过水洞时所见的风景,足以让人心悦诚服地放下所有抱怨。进入坝美颇费周折,风尘仆仆地搭乘五六个小时汽车之后,还要由滇马驮着再走两公里,才到村寨之外的水洞

村寨里每年都按时节举行祭龙、祭祖、围鱼、对歌、龙垭歪、花糯米饭节、斗鸡、泼仙波、领夜种神田、耍狮子、踢叶子球等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活动。两三百年前,为了躲避战乱,黄姓和黎姓的汉人祖先从广东湖广府一代,历经艰难跋涉,机缘巧合之下,趟水走入水溶洞,居然找到了这片与世隔绝的乐土。他说,黎姓是坝美的两大姓氏之一。据说,只要有盐巴吃,坝美人就可以拒绝一切与外界的交往。艄公黎贵生一路与我们同行,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起坝美的传奇历史。从此,他们便在这里开荒垦殖、辛勤耕耘,和居住在坝美的几十户壮族,以及山外的壮族通婚,繁衍后代。坝美现有的一百多户人家,全都登记为壮族,和他们的祖先一样,过着与世无争的太平日子

自给自足的生活

在坝美慢节奏的生活中,让我感到最有趣的一幕,是夕阳西下时,村民赶着他们的耕牛回家的场景。幸好牛主人,眼疾手快,一声呵斥,小牛犊立刻收敛起了淘气,乖乖地走到另一边的池塘,和同伴一起低头饮水。一些村民家里养的都是老黄牛,在主人的指挥下,结队沉稳地趟过河去。有的村民刚采买了一批牛犊,连犄角还未长起,就顽皮地在趟河时横冲直撞,挂在脖子上的牛铃丁当作响。每次十几头耕牛同时过河,颇为壮观。一只小牛犊在冲上岸的时候,差点撞到了正在摄影的同伴的后背。沉浸在坝美夕阳美景中的同伴不自知,让一旁的我吓得惊慌失措

这种茶油清亮滑润、口感温润,每次榨油,村民都会准备足够一年家用的分量。田里的油菜和油茶,则会被村民采摘后,用手工螺旋杆加压榨油。晚饭前,男人们背回大架大架的柴火,小孩和老人则担着竹水桶,去泉眼里挑水来蓄在石缸里。听说,现在不少坝美村民身上穿的衣服,从种植棉花、纺线、织布、漂染、制衣、镶花,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手工完成。晚上,能干的坝美人也不会闲着,他们会就着月色和星光在河里打鱼,撒网、下鱼篓子、架设“鱼床”、拦坝竭泽,用这些古老的方法,每次打到的鱼足够吃上几天。在坝美,随处可见扎着帕角、穿着黑蓝色裙、脚蹬绣花鞋的壮族妇女在石磨前推磨,把黄豆做成豆腐,现做现吃。这些壮族妇女还会用梭子纺线、织布,在草叶靛染后做成的土布上绣花。家家养猪、鸡、鸭、牛,除牛是用于犁田耕地外,其他养了都只是供自家食用。他们还会动手把余粮酿造清醇的米酒

一条篱笆小道曲曲弯弯,将我们引向一座古朴的村落。它的四面皆为典型喀斯特地形的陡峭山峦,王子山、墨斗山、将军岩、猴爬岩,壁立百米的青山仿佛一幅幅气势宏大的国画屏风,将村落围了个严严实实。弃船上岸出洞,眼前突如其来亮丽景致,让毫无思想准备的我眯起眼睛。散布在面向西南的山坡上的房屋,被一株株巨大的榕树所覆盖。这是一个时光凝固般的美丽村寨。婉转鸟鸣中,偶尔夹杂着几声鸡鸣狗吠,再加上各家屋顶飘出的袅袅炊烟,顿时让静谧的坝美鲜活了起来

再看眼前的阳光,像金丝一般的温柔,心中突然升腾起想永远留在坝美的冲动。出了桃花源,不知是否还能再来。这一幕小小插曲,为坝美之行增添了作料。只可惜,村寨之外的人终究不过是坝美匆匆的过客

坝美 藏在深闺中的美景

种田用的是木犁木耙,黄牛也是必不可少的帮手。因此,坝美人基本上还沿用300多年前的耕作和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来灌溉田地的古老木制水车,转动起来吱吱吖吖不停作响。据说,坝美坝子里的水田,每年只一季水稻就能产出足够的口粮,养活全村人。对这个远离现代文明,遗世独立的古老世界,大自然也显得格外慷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3/01/39985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