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木雕家俱 / 明式椅子的分类及其特点

明式椅子的分类及其特点

《鲁班经》中也有记载,但讲的不甚详细,其形象常见于明人书本中,只可惜明制实物,传世不多。在宋元时已出现了带靠背的交椅,分为直背与圈背两大类。宋人高承在《事务纪原》中引《风俗通》的话说:“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大约在唐以后,人们才把带后背与扶手的坐具称为椅子。马扎也称马闸或交杌,其模样同我们今天见到的小凳子相似,“杌”就是凳子,如今宁波人仍将小凳子称为“杌子”或“小杌子”。原来,我国汉以前的家具都属低面家具,无坐具,人们席地而坐,只有案几而无桌子。汉人的马扎又源自北方少数民族的“胡床”,大约在汉代传入。到了汉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传入(这里的“床”是坐具的含意,与眠床的床是不同概念)。明代的交椅就是圈背交椅的延续与发展,而前者直后背交椅,《三才图会》名之曰“折叠椅”

明式玫瑰椅

全器为素浑面,只在靠背板上浮雕。是流行南方的椅式。座面下三面安装“洼堂肚”券口矛子,沿边起“灯草线”。正是由于椅后腿有较大的弯曲度,不仅制作工艺较难,而且还费料,但却是明代流行的样式。南方制作的官帽椅与“四出头官帽椅”稍有不同,即“搭脑”的两端和两个扶手的前端均不出挑,但“搭脑”仍向后凹进,形似官帽,故名“南官帽椅”,是明式家具中椅子的代表式样之一。有一种四出头官帽椅,靠背很高,自扶手处起向后打了个活弯,靠背板也是向后打了个活弯与搭脑相连。南官帽椅也有几种样式。还有的南官帽椅,椅座为扇面形,搭脑的弧度则向后凸,与大边的方向相反。椅座之下的结构与一般椅式相同。靠背较矮的样式,靠背用三根直圆立枨,座下面三面均采用罗锅枨加矮老,脚跟处装步步高赶枨。背板上有浮雕双螭团花纹,这也是明式椅流行的做法

圈椅的圆弧形的靠背及扶手,对木材的纹理选用要求很高,也很费料,讲究的采用“三拼”(即用三条弧形的木,用楔钉榫连成的),一般则采用“五拼”

明式圈椅

从结构上看,明式圈椅有两大类常规做法。脚跟处装有步步高管脚枨,其下亦装有锼花边的脚牙。从工艺上讲,此类椅式的四条腿要用长木料,对木料的纹理走向要求很高,制作难度也较大(因四腿略外挖,又是圆腿,榫卯制作难度很大)。第一种,即前腿与鹅脖(扶手下的立枨)为同一根木材,后腿与靠背的立枨为同一根木材,靠背板攒框嵌板而成,其上略有浮雕装饰。座下三面均装有壶门式雕花券口牙子。此类椅式,风格简朴,清新雅致。圈椅的鹅脖(前腿上端)一般是曲形的,在椅圈与立柱、鹅脖与扶手、靠背板与椅圈之榫结处,均装有锼花边的花牙

靠椅座下采用面板、束腰、托腮、牙板、三弯腿、龙爪足、托泥的结构形式。龙爪足下有须弥座式托泥。第二类,鹅脖和椅圈立柱与腿足分别制作,是圈椅的另一类结构形式。从工艺上讲,因此类椅式座与腿是分离的,四条腿只用短木料,对木料纹理走向要求不高,因腿与牙条,管腿枨是垂直相交,故制作较易。靠背板、后立柱、鹅脖均装有曲边花牙。托腮较宽。托泥也采用壶门式牙条。靠背板上有精美的浮雕装饰。三弯腿与壶门式牙子榫接得很好,浑然一体,其上有卷草纹浮雕。高束腰的两侧有柱,嵌有板式的浮雕螭龙装饰。此类椅式,风格豪华,气势不凡

灯挂椅:靠背椅式样之一,其搭脑的两端挑出,很像江南农村竹制油盏灯的提梁而得名

轿椅:式样和圈椅相似,惟座面离地很矮。轿椅也有摆在室内使用的,但一般靠背后仰角度较大,座心为软屉。使用时要加上底盘,穿上轿杆,抬起来行走用

明式靠背椅

六方椅尺度较大,椅面最宽处为78厘米,高83厘米,进深55厘米,线脚复杂,椅座以上的靠背、搭脑、扶手、联帮棍都采用瓜棱线脚,椅座起冰盘沿,管脚枨采用劈料做芝麻梗,椅腿看面采用瓜棱线脚。这种宽大的扶手椅以南官帽椅的做法为基础,将座位的前缘宽后做成六角形座面,故相应设有六足,扶手前端不出挑,六腿足之间装有管脚枨,北方称“六方椅”,南方称“六角椅”

二是靠背较低,仅比扶手略高一点,玫瑰椅一般靠窗台摆放,这种使用方式决定了其靠背不能高出窗沿。三是因靠背的装饰不同和采用牙子不同而有多种样式。常见的式样是在靠背和扶手内部装券口牙条,与牙条端口相连的横枨下又安矮老(短柱)或结子花,是玫瑰椅的典型样式。又名“文椅”。也有在靠背上作透雕的,式样较多,别具一格。玫瑰椅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靠背和扶手与椅座均为垂直相交。如果和桌子一起使用,椅背不超过桌面的高度

交椅

屏背椅:靠背椅式样之一,因把椅子的靠背做成屏风式而得名,常见有“独屏背”和“三屏式”等

现传世的明式交椅,以黄花梨最珍稀,而杂木交椅的存世量不。在交椅进入厅堂时,它的交叉折叠的椅足已失去了原来野外使用的功能,于是有人将它改成常规椅子的四条直足,这便成了“圈椅”

六方椅

在扶手、靠背、腿足间,一般都配制雕刻牙子,另在交接之处也多用铜装饰件包裹镶嵌,不仅起到坚固作用,更具有点缀美化功能。由于交椅可折叠,搬运方便,故在古代常为野外郊游、围猎、行军作战所用。座面多以麻索或皮革所制,前足底部安置脚踏板,装饰实用两相宜。后逐渐演变成厅堂家具,而且是上场面的坐具,古书所说的那些英雄好汉论资排辈坐第几把第几把交椅,即出源于此。明代交椅以造型优美流畅而著称,它的椅圈曲线弧度柔和自如,俗称“月牙扶手”,制作工艺考究,通常由三至五节榫接而成,其扶手两端饰以外撇云纹如意头,端庄凝重。后背椅板上方施以浮雕开光,透射出清灵之气,两侧“鹅头枨”亭亭玉立,典雅而大气

明式四出头官帽椅

交椅,因其交椅下身椅足呈交叉状,故名。据资料考证,起源于古代的马扎,也可以说是带靠背的马札

这种坐椅是明式椅子的一种变体式样,传世实物不多见。围椅面上安置独板组成的靠背和扶手,类似小型的围屏,故称围椅

围椅

例如,比灯挂椅的后背宽的椅子叫“一统碑”椅,言其像一座碑碣,南方民间亦称“单靠”。没有扶手的椅子都是靠背椅,靠背椅的造型变化主要是“搭脑”与“靠背”的不同,有许多式样

梳背椅:靠背椅式样之一,因椅子的靠背采用圆梗均匀排列而得名

明式南官帽椅

一般与茶几配合成套,以四椅二几置于厅堂明间的两侧,作对称式摆放,用来接待宾客。扶手的前立枨叫鹅脖,也是弧形的。后背板是一块上凹下凸的弧形曲面形的靠背板(侧看是s形),与搭脑和椅座相连。四出头官帽椅通高120cm,座面55.5cm×43.4cm。两侧扶手的中间各有一根“联帮棍”,联帮棍也是先向外弯,然后内敛,与扶手相接,俗称镰刀把。扶手也是弧形的。椅子的两条圆后腿自扶手处便向后弯曲成一个弧度与搭脑相连。四出头官帽椅是明式扶手椅的典型式样之一,其特点在许多处都作曲线处理:椅子的“搭脑”正中削出斜坡,向两边呈八字微微下垂,然后又挑起,两端出头,形似官帽;左右扶手的前端也出头,故名为“四出头官帽椅”,又有简称“四出头”。椅座之下,迎门的券口牙子采用壶门作法

圆婉优美的椅圈通过后立柱,从高到低一顺而下,成为扶手。坐靠时,人的臂膀倚在圈形的扶手上感到十分舒适。圈椅是因靠背与扶手相连成圈形而得名。圈椅在明代曾称为“太师椅”。扶手下装有向外弯曲的联帮棍(又叫“镰刀把”);座下装壶门券口牙子;腿跟处装有不在同一平面上的管脚枨,叫步步高管脚枨。从结构上看,四条圆腿略为四挖,前腿的上端叫“鹅脖”承托扶手。靠背板向后凹曲。圈椅是交椅的改进。一般陈设在正屋八仙桌的左右两侧(注意放法,不是正对着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12/35652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