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保护 / 农药使用中的误区

农药使用中的误区

误区2药液浓度越高越好

许多农民反映现在的农药效果越来越差,除了农药自身原因外,农民在使用中的一些误区也会导致农药效果不明显或产生药害

不在证照不全的经营者处购买农药,过期或标识可疑的农药坚决不使用。因此,在使用农药前,最好到正规有资质的植保部门进行咨询,力求农药的对症使用。农药市场已经开放,农药经营者的素质良莠不齐,往往利用农民对农药知识的欠缺,误导农民

杀虫、杀菌剂在病虫害发生盛期,防治一次虽能取得明显效果,但随着农药的流失和分解失效,及邻近地块的感染,仍有发病的隐患,应间隔7~15天,连续用药数次,才能达到最佳防治效果。叶面肥、激素类农药喷施后,植物只能从叶面微量吸收,宜在适用期“少量多次”喷施,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误区4农药常识欠缺

在喷施杀虫、杀菌剂时,充足的用水量十分必要,因为虫卵、病菌多集中于叶背面、邻近根系的土壤中,施药时用水量少,很难做到整株喷施,死角中的残卵、残菌很容易再次爆发。加大使用浓度还能强化病菌、害虫的耐药性,超过安全浓度会发生药害。其实,在农药有效浓度内,效果好坏取决于药液的覆盖度,如喷施土壤封闭除草剂“地乐胺”时,土壤墒情差,则必须加大对水量,以便形成封闭膜,否则药液只呈点状分布,达不到封闭除草效果。一喷雾器药水(约15公斤)能喷1亩地的作物。农民在使用农药时,为减少工作量,往往多加药,少用水。叶面肥在高浓度使用时,不但不能被作物吸收,还会使作物体液外渗,造成生理干旱。激素类农药浓度过高时,起反作用或使作物畸形。因此,单纯提高药液浓度,往往适得其反

因此,大多数杀菌、杀虫剂并非效果不好,而是错过了最佳使用时间。绝大多数病虫害在发病初期,症状很轻,如棉花枯萎病,病害初期用杀菌剂灌根效果好,大面积爆发后,即使用药多次,损失也很难挽回。棉铃虫在三龄以前容易防治,但此时虫体小,危害轻,肉眼很难辨别

误区3防治一次一劳永逸

误区1刚发病不用药不见虫不用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10/27395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