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木雕家俱 / 清代匏器史略

清代匏器史略

清代的乾隆皇帝在他的《诗壶卢器》一诗的序中说:“壶卢器者出于康熙年间。关于范制葫芦器出现的年代,还有一种说法,即出现于清初。盖其朴可尚,而巧非人力之能为也。”另外沈初的《西清笔记》亦云:“葫芦器,康熙间始为之。”根据他们的说法,葫芦器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才出现的,而且是奉玄烨之命才创造出来的。显然,这一说法是不切合事实的。既然明代已有之,当然就不能再说清代才发明;况且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深居皇宫室,不事农桑,凭空想出,很难令人理解。事实是,明代后期出现的这种民间工艺品,由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被作为供品进入到皇宫,得到爱好艺术的康熙皇帝垂青,成为最高统治者垄断。圣祖命奉宸取架匏而规模之,及熟遂成器焉,研究会、盂、盆、盒惟所命

这样长成后的葫芦就失去了原来的自然形态,而是和模子一模一样了。也许古人正是受到铸钱的启发,才想出这么一个主意,为我们创造出那么多精美的葫芦器,开创了一门全新的工艺领域。这和古代用模子铸钱是一个道理。说起来范制葫芦器的道理并不复杂,方法亦很简单,但究竟是哪位聪明人最先想出了这个主意,还是令我们赞叹不已的。范制葫芦器的出现使古代葫芦器工艺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并在清代达到繁荣。范制葫芦器的制作原理是利用葫芦幼时较嫩可塑性较强的特点,用模子抑制它的自由生长,使其只能在模子的有限空间里生长。范即指模子

但从另一方面看,既然他将此事记入自己的著作中,多少还是作为一件奇异之事来对待的。不足异也。”葫芦长成方者,且有的突起为诗,必为范制无疑。当初的木模是应该是光素无纹的,或许就是用木板钉成的小方盒,故谓之“板”;但后来又进一步,在木板上刻凹入的诗句,葫芦上便长出凸起的诗句来,这就是“突起成字为一首诗”的原因。说明范制葫芦在当时是新出现的东西。谢肇浙以为“不足异”,主要是说其中的道理很好理解,不必大惊小怪,误认为真的有天志的方葫芦。谢肇浙在《五杂俎》“物部”中有如下一段记载:“余于市场戏剧中见葫芦多有方者,又有突起成字为一首诗者。他所说的“板”即木模。盖生时板夹使然。就制作工艺品来说,以光板钉成木盒,套在葫芦上便可得到方葫芦,较为简单易行,所以这一类制口较多;而刻字成诗者相对来说较为复杂,因而更为少见。史料显示,范制葫芦器的出现该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最初可能是某个人无意间为之,但当发现葫芦竟能按照模子的样子长成后,便开始有意识地范制葫芦

其实吹管是否用竹管范制而成,本来完全可以从原物上看出来,可惜这件古代葫芦器已经毁坏,不能对它进行更细致的考察了。前面曾引商承祚《长沙古物见闻记》中有关“楚匏”的记载,其中说到石笙的“吹管亦匏质,当纳幼葫芦于竹管中,长成取用。”如果此说能够成立,则范制葫芦的方法早在春秋时代就为人所知了,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另说出现在唐代。范制葫芦器是在何时出现的?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不过这种说法属于推测,说得也很含糊。有人从画意上考察,认为颇具唐人风格,怀疑为诏代故物。现日本存有一个从中国传入的“八臣瓢”,乃范制之物。不过因无文献资料的佐证,此说亦很难成立。仅从画风上判断,毕竟只是一种推测。既然实物已毁,结论又属推测,此说当不可信。其形似一个双耳盖罐,上绘三组人物,分别是孔子、荣启期问答图,苏秦、张仪向鬼谷先生求都图,四皓盘游图。此器何时传入日本不明,至其创制年代及作者为诠,就更不清楚了。此器原藏日本法隆寺,明治间奉献宫中成为御物

正文参考中华匏艺世家网《大雍说葫芦》

为什么这种方葫芦或带诗的葫芦是出现在“市场戏剧”中而不是其他场合?所谓“市场戏剧”是指元明时期的一种街头演出活动。虽然谢肇浙没有说明它的具体用途,为我们留下了些遗憾,但从他的这段记载里我们可以知道,范制葫芦器的发明者是民间艺人,其用途与艺术活动有关。另外,早于谢肇浙的明代散曲家冯惟敏有一首题为《咏诗匏》的菜曲,内中说:“付奚童仔细收拾,债高贤珍重留题。但对广大下层艺人来说,街头的“勾栏”仍然是他们的主要演出场所。中国古典戏曲至宋已基本成熟,并有了专供演出的街头“勾栏瓦舍”;至元代已达到十分繁荣的程度,专门的演出剧场也达到相当规模。所以这里的“市场戏剧”实际上是个很泛的要领包括当时的多种艺术活动。在这些街头演出活动家中,除了戏曲之外,也有杂耍、魔术、说书等类艺术。据笔者推测有两种可能,一是作为演出时的道具,比如魔术表演中的道具;二是可能仅仅起招徕观众的作用。那么范制葫芦器在这些演出活动中究竟作何用途呢?因缺乏这方面的资料,还很难作出准确有说明。览诗篇字字精工,咏词章句句神奇。”其所咏的“诗匏”,是谢肇浙所记的那种范制品呢,还是将诗写在葫芦之上?从“倩高贤珍重留题”一句看,似乎是后者而非前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10/23967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