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木雕家俱 / 说中国瓷器上的莲纹(三)

说中国瓷器上的莲纹(三)

江西莲花山宋墓出土的影青带碗注子,温碗呈八瓣莲苞形,高圈足外壁环贴覆莲瓣。南方其它烧制青瓷、青白瓷的瓷窑也有大量装饰莲纹的优秀作品。制作精巧,造型优美。注子通体作六瓣瓜棱形,在颈部、流咀基部以及狮形盖的边沿分别贴塑覆莲瓣。此外,象越窑烧制的青瓷仰覆莲花盒,福建烧制的青白瓷浮雕莲瓣炉,都是以莲花为装饰题材的精美工艺品

莲纹此时已成为诸多装饰题材中的一种,比较长见的有缠枝莲、莲瓣纹和以纯国画方法表现的写实莲荷纹。元代以后,青花和釉上彩绘瓷器取代了青瓷的主导地位,制瓷工艺进入了以彩瓷为主的黄金时代。(四)自东汉晚期到宋代一千年间,青瓷一直是我国瓷器生产的主流。随着彩绘技法的迅速发展,装饰题材空前丰富,山水、花鸟、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吉祥寓意图案大量出现。与之相适应的刻花、印花等”胎装饰”技法在应用上远远超过彩绘

莲池鸳鸯和莲池鱼藻是元青花中的写实性主题纹饰。莲花的花瓣状如饱满的麦粒,“荷花、荷叶、莲蓬都不填满色,鸳鸯、水藻都带几笔水纹,仿佛水在流动。”这类画工精湛的作品艺术效果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图案纹饰,是元青花中的精品。布局繁密,结构严谨,笔法遒劲有力,生动自然

清代是中国彩瓷艺术的最高峰,青花、斗彩、五彩、珐琅彩等各个品种五彩斑烂,争奇斗艳。例如一茎莲花的图案寓意“一。莲是花中君子,莲字与“莲”、“廉”谐音,因此许多莲荷图案被赋予了吉庆寓意。“吉祥寓意的图案在宋瓷上兴起以后,至明代已成为陶瓷装饰的重要内容,入清更是发展成‘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境地”。以莲荷为纹饰的器物品类繁多,数量甚多

莲瓣纹是元代青花瓷器最常见的边饰,这种经过变形的莲瓣俗称“八大码”,外廓由外粗内细的两道线构成,线条转折生硬,显得棱角分明。瓣与瓣之间均留有空隙,瓣内绘制各种纹饰。其中以绘制火珠、火轮、银锭、珊瑚、犀角、双钱等图案的杂宝纹最有特色

如龙穿莲、凤穿莲、缠枝莲托八宝、缠枝莲托梵文等。宋元时期流行的缠枝花卉,到明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的装饰题材。除了单纯的缠枝莲外,明代还有大量与莲纹合绘的图案。其中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形式的缠枝莲纹使用最为广泛。因此被大量应用于官民窑瓷器上。明代缠枝莲布局疏朗,空间宽阔,花叶明显变小,花头的布位和主枝的姿态灵活多变。“由于它变化无穷,用起来非常灵活机动,不论是作器物胸腹部的主体纹,或是在口沿、颈、肩、胫、足部作辅纹,都容易与器型浑然一体”

鸳鸯的双翅和水波纹用青花绘制,彩料部分先在胎上刻出浅细的轮廓线,施釉烧成后再按釉下轮廓线填绘彩料。1988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宣德斗彩鸳鸯莲池纹盘,盘心画三丛莲花,一对飞翔的鸳鸯雄上雌下,相互呼应,茨菇、芦苇、浮萍穿插其间。纹饰的线条柔和纤细,色彩淡雅。成化斗彩器物上的鸳鸯莲池纹与宣德基本相似,但彩绘部分不在釉下预刻轮廓线。荷叶用没骨法渲染,莲花先勾出花瓣轮廓,然后在瓣内填绘红彩。明代后期的鸳鸯莲池纹画工草率,构图凌乱,不能和早期相比。明代鸳鸯莲池纹一改元代繁密的布局,画面疏朗有致。纹饰舒展,线条流畅,画面清新秀丽

正统、景泰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肩、胫以及器盖上常装饰一种双层螺丝靥形莲瓣,瓣内勾画叶脉纹的写实莲瓣也开始出现,成化以后,莲瓣纹逐渐趋于复杂,尤其是晚明珐花瓷器上的莲瓣纹,繁缛华丽,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洪武时期的莲瓣纹保留有元代遗风,但轮廓转折圆润,瓣内纹饰不象元代那样复杂,仅见团花、云纹等简单的图案。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民窑日用瓷器上的莲瓣纹向着高度简单和抽象发展,有的甚至简化成一排平行的竖线条。变形莲瓣仍是主要的边脚纹饰。永宣青花瓷器上的莲瓣纹更加简略,常在勾出的轮廓线内用青料平涂为地,以留出的空白形成图纹

元代青花缠枝莲纹继承了这一特点,花体较大,花形饱满,瓣与瓣之间及花蕊均不填满色,留出一线白边,使花朵的结构清晰。元青花瓷器的纹饰层次较多,一般由主题纹饰和多层辅助纹饰构成。经过变形处理的主叶呈葫芦形,这种特殊的叶纹装饰性很强,为元代缠枝花所独有。缠枝花是宋代瓷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宋磁州窑的缠枝花卉大花大叶,枝繁叶茂,具有较强的装饰性。缠枝莲大多作为辅助纹饰装饰在盘碗的内外口沿和瓶罐的肩、胫部,但有时也用作主题纹饰。在结构布局上,充分注意了“青”与“白”的关系,青花与白地比例均匀,画面满而不乱

但深受人们喜爱的莲纹仍是宋代各大窑系中普遍使用的题材。由于唐宋以来推崇牡丹,莲花已逐渐失掉其传统的优势地位。莲纹自东晋出现在瓷器上以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变化,到宋代已完全脱离了宗教影响,成为优美的纯装饰性题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09/21140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