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木雕家俱 / 文艺常识:基督教美术

文艺常识:基督教美术

教堂

作者 刘晓路

早期基督教图像和教堂

不仅是传记画,而且教义和典礼的意义、神学的各种观点也可用图画来表现,以说教图、寓意图表示伦理生活规范,无论在主题上,还是在表现方法上都具有显著的多样性。此外,圣职者的祭服、装身具等,也是作为表明教会组织内地位的手段的装饰。在装饰图像上,将教堂内外作为适于礼拜和祭仪的神圣空间而装饰,又将典礼具、祭服、圣经、祈祷书等与同类的世俗用品相区别,明确神圣用途,所以大都用象征、符号、纹样乃至圣像来装饰。装饰图像与纹样、象征一起,在拜占庭美术中取得出色发展,给予中世纪初期的西欧美术以巨大影响。在此以前已经以画传形式大量表现以基督为首的诸圣人的典范生涯,并且作为教会的传道活动及信徒教育的有力手段而受重视。以教育和教化为目的而制作的图像,在 6世纪被教皇认为是“文盲的《圣经》”,予以积极支持。在拜占庭时代,除镶嵌画外,还以壁画、挂毡、浮雕、抄本插图为媒介,为这一目的制作了大量作品。附属于建筑的图像,由于兼备教育目的和装饰目的,难以明确区别。实际上,因为图像对未信教者、异教徒的教化活动和对文盲信徒的教育极有效果,所以在图像论争时,拥护图像者便以此为论据

从其以后的发展来看,以基督教为基础的美,不是在希腊文明中成立的感性和谐的美,而是表现不能在人的日常感觉中获得的超自然的灵魂存在及其价值的象征美。为了体现这种美,同时发挥教会必需的机能,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基督教美术作品。为了将神灵存在、教义内容在教会内作为普遍的视觉语言来正确传达,图像必须有一定的形式,必须有主题、场面、人物、象征等意味,必须有选择、适用等图像上的规定。在这些公共场所放置基督教固有的图像本身,承认了美术固有的教育作用,奠定了基督教与异教美术不同的独自审美概念的基础。这种倾向在早期基督教时代就已经出现,到中世纪美术时更为彻底。基督教图像在发展过程中受教会的指导而系统化,在作为有效传达手段而完备的同时,更加强了作为神圣图像的性格

教堂

版画

图像大半从圣经的旧、新约中寻求题材,但不是史传内容的叙述,而是将圣经中传奇故事作为对死者灵魂的拯救和复活的示范来象征性描绘。这一过渡阶段是早期基督教时代,以君士坦丁大帝公开承认基督教(313)为界, 可分为前期──秘密的基督教美术时期,后期──从313 年至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帝国国教(392)。但是,从公元200 年前后起,信徒间出现了秘密的宗教图像,渐渐发展为公开的美术活动。在幼发拉底河上游的杜拉欧罗普斯城址发现的一信徒宅第,是现存地面上最早的基督教徒的建筑物,它的洗礼室中有壁画,以壁画象征表现信徒最重要的典礼之一──洗礼的意义。地下墓窟的壁画以罗马末期的绘画样式、装饰样式为基调,但出现平面的、象征性的中世纪美术倾向的萌芽。基督教从其母体──犹太教中接受坚持一神教和禁止偶像崇拜的戒律,在其早期,重视精神甚于感性,重视语言表达甚于视觉直观,在教会成立的当初,反对利用一切宗教图像。表现救世主基督时,避免直接表现,基督成为比喻性的“善良的牧羊人”形象,时而从异教神话中借用故事来作为带来基督教意义的复活人物,用以代表基督的形象。前期虽然仅在小规模的被限定的范围内展开,但是最早的基督教美术,诞生于反对教会指导者否定图像的政策和罗马政府迫害信徒的风潮中,意义格外巨大。图像更广泛地发展,是罗马近郊大量存在的信徒地下墓窟的壁画和石棺浮雕,显示出从3 世纪初到正式承认的基督教图像的连续发展

基督教被正式承认后,教会开始了积极的活动,在历代皇帝的支持下,逐渐在地上营造教堂。虽然教会一致决定使用宗教图像是相当晚的事,但事实上,图像已经描绘在教堂内的镶嵌画、湿壁画上

与这种形式比肩而成立于早期的集中式教堂,是建立在圣灵坟墓和遗迹上的纪念堂,具有圆形、正方形、多角形、十字形等平面,可能是考虑到巡礼者方便而设计的。在基督教美术中,与图像同样占有重要地位的是建筑,构成其中心的又是为了礼拜而容纳信徒的教堂。因此,不可没有具备必要设施的教堂,在正式承认教会后,产生了一定的教堂形式,最普遍的形式是巴西利卡式,它虽然随时代的推移,应各种要求的变化,而出现局部变化,但是其祭室、信徒席、入口和坐落在长轴上的长方形基本平面,延续至今。它在通常的礼拜中稍有偏向,在东方教会中以变型而普及,在西方仅存于私人礼拜堂中(见早期基督教美术)。在基督教徒的信仰生活中最重要的礼拜,是圣日相聚,参加典礼,赞美神,听神职者说教

罗马式的非现实主义倾向样式、哥特式的自然主义倾向样式,使美术宗教化。巴赞。马内西尔、J.R。另一方面,罗马时代的人本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也渗入早期基督教美术中(特别是意大利早期的石棺浮雕、半圆殿的镶嵌画),进而,容许圣像艺术的观点(认为对文盲具有视觉教育的作用)被普遍接受。巴洛克美术试图在美术中恢复宗教色彩,但也碰上是否表现圣物这一问题。于是,各个时代和社会的美术课题是:如何以人的形象来表现神的形象。近代社会中,美术家脱离宗教而追求美术本身,但20 世纪再次出现美术家涉猎基督教美术的现象如G.-H。早期的神学家们如德尔图良都站在这一立场上,否定宗教像。这种否定圣像的观点,与东方社会的圣像破坏运动、克尔特-日尔曼、西方的西多会(12世纪)、新教诸教会有联系,还波及今天的抽象艺术家,如A。但是,基督又不是真人,而是神。基督教美术在其发展上可分为早期、盛期(即中世纪)、后期(文艺复兴以后)3个阶段。于是,流行以象征的形象(十字架、羊羔、牧羊人)装饰圣所。它因基督教的各种派别(天主教、新教、东正教及一些小教派等)的不同,或由于时代(早期基督教、中世纪早期、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现代等)和地域(南欧、北欧、东欧、美洲、亚洲)的变化,而具有明显的多样性。教义上宣传的基督是已变为人的神之说,也成为基督教图像表现的一个根据。从 4世纪后期,图像艺术逐渐发展。鲁奥。进入文艺复兴和近代后,宗教性意识逐步淡化,转而追求以希腊美术、罗马美术为典范的形象美。拜占庭教会、加洛林王朝和奥托王朝的教会,将宫廷的装饰艺术纳入宗教美术。在东方社会,具有三维实体的圆雕圣像直至圣像破坏运动后仍不被容忍,圣像仅在绘画(壁画、礼拜性肖像、写本画等)上被承认(见中世纪美术)。与基督教的信仰内容和信仰生活相关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产生这些多样性的中心问题是:是否应该容许出现圣像?如果容许,应如何表现?基督教继承犹太教的传统,根本上否定偶像崇拜

圣像破坏运动在约1个世纪的抗争后,以崇敬派的胜利而告终。结果,即使同一主题反复制作,时代和制作地不同,也可以维持一定的基本形式。拜占庭时代各种图像的发展 罗马帝国的迁都、东西两帝国的分离,使中世纪基督教美术的发展一分为二。又认为:奇迹的画像如正确模写,原本的威力会附托于彼。圣像崇拜发展为在圣像前焚香、俯首礼拜、对圣像祈祷等程式。但是,因为采用礼拜图像在教义的位置不明确,所以在8世纪前半叶,围绕圣像崇拜引起论争,由否定派掀起圣像破坏运动。东方的拜占庭美术,建立在古代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的融合中,它以基督教为精神基础,又吸取宫廷习俗。建筑的艺术价值,除了功能性外,还在于以建筑物具有的意义和目的为表现内容的象征形式,在宗教建筑中,后者更具有重要意义。图像中,以目的和机能分类,可区别为礼拜图像、教育图像、装饰图像,都具备可以发挥各种机能的形式。镶嵌的画像,适于描写平面的、表现性的、超自然的情景,再与嵌入的彩色玻璃的神秘色彩和反射效果一起,在酿成庄严神秘的氛围上发挥威力。圣遗物对礼拜者来说表示神秘的奇迹,这种信仰相信:与圣遗物同样的某种圣画像不能通过人手作出而须以奇迹的过程出现。圣像开始完全成为礼拜图像。拜占庭绘画的标志之一是圣像,有基督、圣母、诸圣人的单独或群体的肖像,及表现他生平的作品。在拜占庭教堂中重视圆顶,是基于神学解释的宇宙观的象征表现,它以在圆顶内侧表现的宇宙主宰者──基督像为顶点,组成图像群体,从而在视觉上表现天上的等级。圣像作为具有神奇力量的礼拜图像,受到特别崇敬,无论在正式礼拜上,还是在家庭内都构成信仰生活的中心。以后,东方教会的圣像崇拜传统根深蒂固,东欧、俄国、 苏联、希腊的各教会吸取东方教会的传统,至今仍使用圣像。这种图像配置,与以皇帝为顶点的地上等级相似,间接夸耀皇帝受神委托而行使对地上的统治权。它继续大规模的教堂建设,教堂形式除巴西利卡式和集中式之外,还创造了折衷形式──有圆顶或半圆顶的巴西利卡式。在基督教美术上,应重视各种作品是因何目的而制作的这一机能价值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07/8920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