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保护 / 氮肥的科学施用

氮肥的科学施用

在某些试验中,有不稳定的现象和不明显的增产效果。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等国进行氢醌在小麦和牧草等作物试验,也获得较好的效果。国际肥料中心(ifc)在东南亚和非洲南部等地区进行苯基磷二胺(ppd)的水稻大田试验,取得明显效果

根据作物需氮特点选定施肥时期,作物才能将其吸收的氮素较多地转移到经济产量上去。否则反百会使谷尖作物的秸秆含氮量高,空秕率高,谷实产量并不高

显然,丘陵地区的径流损失比平原地区严重。大雨、暴雨或不适当的灌溉,可能会造成氮肥的径流损失。在旱地作物的土壤上,除气态氮损失外,淋溶损失也不可忽视,特别是在雨量大、土壤质地较轻的地区。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合理灌溉,都可减少土壤和氮素的流失。在稻田土壤中,淋溶损失一般很少,氮素主要通过氮挥发和反硝化作用而损失

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关系,一个去向的比例增大,另两个去向的比例就会减小。残留于土壤的氮素,尽管对当季作物没有贡献,但可保持土壤至少水平并为后季作物种类、环境条件、施肥时期及方法等而变化。粗略地说,作物当季吸收利用一般为30~50%,氮素损失可达20~60%,土壤中残留约25~35%。氮肥施入土壤后有三个去向,一部分氮素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一部分残留于土壤中,另一部分则离开土壤一作物系统而损失

因此,科学地合理施用氮肥,不仅能降低农业成本,增加作物生产,而且有利于环境保护。对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尤为重要。不合理地施用氮肥,一方面会增加农业成本,另方面造成对环境的危害。氮肥施入土壤后,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比例不高,损失严重特别是施用在种水稻的土壤上。流失产生的氧化亚氮气体,可能破坏臭氧层

例如,双季早稻在移载后三周之内有一个需氮高峰,而单季晚稻在分蘖盛期和穗分化期出现两个需氮高峰。不同种类、品种的作物,对氮素的需求特点不同

施用量过低,作物产量爱到影响。施用量过高,成本即高,经济效益就低;且过高的施用量,还可能导致作物减产,危害环境。氮肥适宜用量的确定,在施用中至关重要

(四)脲酶抑制剂

减少氮素损失及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措施

以水带氮,让灌溉水或降雨将表施的氮肥带入土层中,是提高氮肥增产效果的又一措施。改善氮肥施用方法乍来是目前提高氮肥增产效果,减少氮素损失的一种比较切实可行而有效的措施。深施比混施的效果更佳,应积极解决施肥工雎和在实践中推广。与表施氮肥相比,混施有一定效果,而且已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

假设把硫铵施入缺硫土壤上,将有利于改善土壤硫素水平和作物的硫素养分。合理使用氮肥品种也很重要。如果将态氮肥使入稻田,就会造成严重的反硝化损失,倘若将氯化铵施到忌氯作物上,则会影响作物的品质

(三)氮肥的利用率

f=d–s/e

(二)氮肥损失的途径

一般表观氮肥利用率的数值大于示踪法测得的氮肥利用率。根据不同的研究、探讨对象,确定采用何种方法测定。例如,在确定氮肥施用量时需测定表观氮肥利用率,在厂家氮肥的去向时需用示踪法测定

除化学氮肥外,有机肥、豆科绿肥、藻类、绿萍以及降雨和灌溉水都能增加土壤的氮素。土壤中的氮素大多不能满足作物对氮素养分的需求,这就要靠施肥来予以补充和调节

缓效肥料的制作是将粒状氮肥表面包裹一层薄膜,使其可溶性氮逐渐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这就有利于作物吸收,减少氮素损失和生物固定

(二)缓效(长效)肥料

(三)氮肥施用时期

(一)氮肥的去向

目前,有的地区土壤本身氮素储量丰富,氮肥施用量却相当高,以皮相反,一些低产地区却不能得到适量的氮肥供应。如果条件可能,应将更多的氮肥分配到低产、土壤贫瘠的地区,以提高氮肥总的增产效果。合理分配氮肥的数量,是提高农作物总产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苏联、德国试验加cmp的硝铵,四周降低硝化率14~16%。英、意、法、荷、印、日等国试验双氰胺的硫铵,使小麦、燕麦增产10%以上,而且提高麦粒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硝化抑制剂的作用是抑制硝化菌使铵态氮向硝态氮转化,从而减少氮素的反硝化损失的硝酸盐的淋溶损失。国内试验cp、脒基硫胺等,效果还不稳定。1975年开始,美国环保局批准cp在玉米、小麦、高粱、棉花、水稻、马铃薯、番茄、甜菜等作物上使用

(一)氮肥数量及品种的合理分配

(五)硝化抑制剂

反硝化作用的主要产物是氮气和氧化亚氮气体。气态氮损失包括氨挥发和反硝化作用。氮肥损失主要通过淋溶、径流和气态氮逸出三种途径

氮肥施用量的确定

合理施用氮肥的基本要求,除确定适宜的施用量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三)施肥时期

式中:d—某作物达到某一产量,其成熟时吸收的总氮量,0.5千克氮/亩;

(一)混施、深施和水分管理

搞清氮肥损失途径后,有利于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氮肥损失量和损失途径与土壤性质,耕作载培制度、气候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也受到农业措施的影响

对生长期较长的作物,除施用基肥外,还应根据作物的需氮特点追施一至数次氮肥,以满足作物的需求而获得高产

目前研究较多的脲酶抑制剂有o—苯基磷酰二胺,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和氢醌。使用脲酶抑制剂,是抑制脲酶对尿素的水解,从而使尿素能扩散移动到较深的土层中,从而减少旱地表层土壤中或稻田面水中铵态及氨态氮总浓度,以减少氨挥发损失

合理施用氮肥的基本要求

目前,减少氮素损失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然而,在降雨量高、土壤质地轻、可能发生淋溶损失的地区,要慎重采用深施措施。将氮肥作成几毫米或1厘米左右大小的粒肥进行深施,其效果更佳。混施和深施都有减少氨挥发和反硝化损失的作用。大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氮肥表施相比,将氮肥混施於土壤耕层中,或施于土表以下几厘米深处,能减少氮素损失。水稻田间试验表明,粒肥深施达到与粉肥表施同样的产量水平,而氮肥用量却可减少约1/3

农田中氮肥的去向

(二)氮肥与其它肥料的配合

通常采用多点田间试验的方法,在每一试验点上设置多级氮肥用量处理,以得出各试验点的最佳氮肥用量。确定氮肥施用量时,应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即电子佳经济产量、而产是最高产量为依据。这样通过田间试验得出一个地区、某种作物各试验点的最佳氮肥用量后,其平均值则可作为该地区较大面积上予以推荐

土壤供氮特性和作物需氮特点的不协调,可通过适宜的氮肥施用时期来调节

e—该种作物的表观氮肥利用率,%

用示踪法测定氮肥利用率时,需施用15n杜绝记肥料。测定氮肥利用率的方法有两种,示踪法和差值法。施氮区与无氮区之间作物吸氮量之差占施入氮量的百分比,即为差值法测得的氮肥利用率,通常称为表观氮肥利用率。作物吸收的15n量占施入15n量的百分比即为氮肥利用率。用差值法测定氮肥利用率时,只需施用一般商品氮肥,同时要设置无氮区,即不施氮肥的试验区

综上所述,科学地施用方法看来是目前提高氮肥增产效果,减少氮素损失,以提高氮肥利用率提高增产效果

氨挥发损失在碱性条件下易于发生,因此,石灰性或碱性土壤上的氨挥发比酸性土壤上严重得多。温度高既能促进氨挥发,也有利于反硝化作用的进行。反硝化作用需在嫌气条件下进行,故水稻田中的反硝化损失一般比旱地上大

施用缓效肥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氮至少损失,但由於其价格昂贵,施用对象应主要是经济作物

另外,将稻田落干,表施氮肥后继之灌水,让水把肥料带入土层中,这种以水带氮的方法也是一种减少氮素损失的措施。采用无水层时混施氮肥之后再灌水的办法,可将较多氮素混入土中,减少田面水中的铵态及氨态氮总浓度,从而减少氮素损失。例如,稻田上施用基肥多采用有水层时混施,这种混施的效果很差,大部分氮素仍留在田面水中,混入土中的氮素只有一小部分。适宜的水分管理,也能达到提高氮肥增产效果的目的

)。(参看本书“推荐施肥法和在我国的适用性”

s—土壤供氮量,0.5千克氮/亩,即不施氮肥条件下,该作物成熟时吸收的总氮量;

在某地耕作栽培措施条件下可能达到的产量水平,其所需施入的氮量f,(0.5千克氮/亩*),可按下列公式计算。氮肥施用量还可根据供需平衡关系来进行估测

此外,作物还需要钙、镁、硫等中量养分元素,硼、钼、锰、锌、铜等微量养分元素。当极端缺乏某种养分元素时,作物的生长会爱到严重障碍,乃至颗粒无收。因此,在施用氮肥时要注意与土壤供应不足的其它养分,特别磷肥和钾肥的配合施用,以达到养分平衡协调。作物需要的大量养分元素,除氮外还有磷和钾。在高产和高量施氮肥的情况下,作物对其它养分的需求量增加,配合施用其它肥料更为重要。有机肥包括人畜粪尿、堆肥、秸秆等,含有多种养分元素,而且有机肥中的氮大多释放比较缓慢,肥效稳而长,与化学氮肥配合施用,效果一般都很好。另外,良好的土壤环境和水分状况,也有利于氮肥增产效果的发挥。缺乏任何一种养分元素都会影响作物的正常发育和产量。总之,创造协调的养分条件,是提高氮肥增产效果的重要方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07/6901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