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景观 / 设计——需从传统中继承“魂”来创新

设计——需从传统中继承“魂”来创新

艺术评论:作为一名设计师,你怎么看待时下有些人关于传统元素、东方元素和西方元素关系的那类概念化的探讨?

其实源头在外面的东西还有很多,像灯笼、旗子、茄子、大番茄等,都是从外面传来的。又比如说中国的很懂建筑形式,也是创新出来的。比如说火锅,其实是骑在马背上的蒙古族人发明的,是外来的,不是中原文明的,但现在已经成为我们饮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了。中华文明其实很多东西都是吸取这种创新的心态而来的。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其实是有海纳百川的一种心态的,是现今身处的一种状态。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在中华民族到了这样的一个时候,我们尤其要挖掘出中华民族最有价值的创新心态,而不是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某种结果,不然就完了,就真的被这种理解中华文明的态度扼杀了

我知道中国馆的设计很难很难,所以我当时就策划世界华人招标。事实上,这种创新,不是说不要以前的东西,而是要从中挖掘出来这种魂。它考虑到夏天室内需要一个凉爽的环境,减少室内光照,冬天则是要放阳光进来,减少室内阴影。于是就有了现在中国建筑的坡屋顶。结合中国太阳照射的角度,古代的建筑师就为屋顶设计了一个造型,屋顶向两侧伸出,末端微微上扬;而雨天,滴落的雨水尽可能不要留在墙角,否则建筑会烂根,因此又设计了斜坡屋顶,末端上扬,利用冲落的惯性让雨水能远离墙根。比如说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大屋顶,这种设计是非常智慧的。吴志强:建筑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精神状态

比如说中国馆,我很清楚中国馆的创作有多么的困难,因为56个民族哪个不是中华民族?把56个民族贴上去,变成大杂烩就可以了么?那就真的完了,因为这样继承的只是56个民族的成果,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去继承一种创新的心态。如果我们现在就有一种古人创造中华文明的心态,那么中华民族肯定越做越强

我在一次讲座里说过那么一句话:“假如你继承中华文明的成果,那么你将越做越小,假如你继承中华文明形成之前的那种创造的心态,那么你就会越做越大。”大家都继承成果,结果就只能在一个限定的范围之内发展,永远无法突破创新;但如果继承了文明形成之前那种创新的心态,那就会越做越大。这是毫无疑问的

在工作室中,经过365天的光照试验,不断调整建筑角度,最终确定了现在的角度,让整个建筑能够自遮阳自采光。而底层的设计结构利用了建筑特性和周围环境,形成了自通风系统。中国馆的设计也利用了这样的思考方式,吸取了前人设计坡屋顶时利用阳光这样的原理来设计中国馆。所以中国馆的创造是得了中华之道,继承了魂而不只是形,使中华用天用地的智慧得以发挥

中华文明的第一要素

而一直说我们曾经拥有什么的国家,称作“祖宗国家”。我们要做大国的国民,就要拿出创新的这种心态来对待世界,才能让我们国家成为一个大国。第二类是今天拿不出东西来,总是炫耀着我们曾经有什么。国家是这样,人是这样,连孩子也是这样的。我们现在要清楚的是,如果我们能给祖宗添砖加瓦,是继承了一种魂而不是型,那么我们就成功了。我参观过世博会的很多大馆。第一类是创新型国家,世界大国永远在说我们今天拥有什么。第三类国家是连曾经拥有什么也拿不出来,只好拿出土特产来,那么这就是“土特产国家”了

在中国设计师眼里,东方元素与西方元素究竟占据何种地位?传统元素与外来元素究竟孰重孰轻?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吴志强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专访时认为,关于传统与外来元素的探讨远不如关于创新与守成的思考来得重要

是创新而非保守

我一直给我的学生讲,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生生不息,为什么能创造它的辉煌,是因为它在创造辉煌之前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吸收阶段,吸取世界上所有的文明。我们好似永远都有一个误解,老觉得中华文明是以保守为主题的,但是我一直认为中华文明它能够生存的核心原因恰恰是它的创新能力。就像大唐文明之前它有一个大规模吸取胡文化的阶段。吴志强:首先,我们要排开这种思维方法,因为这种思维方法本来就是很片面的。假如中华文明没有创新能力,它就不可能登上辉煌的顶点;假如中华文明没有不断的创新能力,它就不可能存活到今天。只有以这种心态看待中华文明,那么你才能知道中华文明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才能重新审视我们的行为方式和对待中华文明的态度。所以要我说,中华文明的第一要素是它的创新而不是它的保守。第二个阶段是创新阶段

艺术评论:作为2010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你对中国馆的表现怎么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4/04/81708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