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病虫防治 / 佛手菌核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佛手菌核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多&m iddot;硫悬浮剂600—7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600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症状】为害贮藏期间埋在沙土中的果实。病果多先在伤口处发病,开始水渍状,淡褐色,迅速扩大,软腐,最后烂成一堆稀泥,病部产生大量黑色的颗粒,即病原菌的菌核

菌核萌发要求高温及冷凉的条件,萌发后子囊的发育需要连续10天有足够的水分。相对湿度70%,子囊孢子可存活21天;相对湿度100%只存活5天。菌丝在0—30℃均能生长,20℃最适。此外,菌核有时直接产生菌丝。该病在较冷凉潮湿条件下发生,适温5—20℃,15℃最适。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成熟后,遇空气湿度变化即将囊中孢子射出,随风传播,侵染周围的植株。病菌对湿度要求严格,在潮湿土壤中,菌核只存活1年;土壤长期积水,1个月即死亡;在干燥土壤中能存活3年多,但不易萌发。菌丝迅速发展,致病部腐烂。病株上的菌丝具较强的侵染力,成为再侵染源扩大传播。子囊孢子0一35℃均可萌发,以5—10℃最有利。【发生规律】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上或混在堆肥中越冬。广东10—12月发生,为害较重。菌核形成的温度与菌丝生长要求的温度一致,菌核50℃经5分钟致死。当营养被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产生菌核,菌核不经休眠即萌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3/06/78986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