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艺知识 / 太行花 | 蔷薇科

太行花 | 蔷薇科

保护措施宣传保护,并进行繁殖试验和少量的移栽。近期发现的单种属植物。残存于中国太行山南部的河南省境内,在两处呈零星分布。此植株不仅分布区狭窄,生境独特,而且植株稀少,天然繁殖能力较弱,随着植被的破坏而导致生境的改变,分布范围日益缩减,若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就将陷入灭绝之险境

科属:蔷薇科,太行花属

在河北省武安国家森林公园内,发现珍稀濒危植物——太行花,且种群数量较大。栽培方法及注意事项可以采用种子繁殖。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有关专家鉴定,其物种的独有性和生境的特殊性具有非凡意义。但因结实甚少,不可能大量采种,故需要探讨结实生物学和种子休眠及发芽的特性。通过原产地调查,引种试验,扦插及种子萌发等实验,研究了太行花的繁殖及扩散方式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区南部的中山地段,目前仅见于河南省西北部修武县一斗水篥县西郊黄华墁崭山和潭金登山一带,生于海拔1000-1300米的疏林中间悬崖峭壁缝隙中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系发达,主根长达50厘米。基生叶为单叶,卵形或椭圆形,长20-30厘米,宽2-8厘米,先端圆钝,基部常截形或圆形,稀宽楔形,边缘具有粗大钝齿或波状圆钝齿,下面几无毛或在叶脉基部有疏柔毛,有时在中部以上有1-2枚小裂片,花高4-15厘米,有1-5枚对生或互生的苞片,花两性或单性异株,单生于花顶端。瘦果长3-4毫米,被疏柔毛。稀2-3朵,花直径2.5-4厘米,花萼无毛,萼陀螺形,萼片5,卵状椭圆形,白色,雄蕊多数,着生于萼边缘,花盘环状,雌蕊多数,具疏柔毛,螺旋状着生于花托上,在雄花中,雌蕊数目较少有败育;花柱长14-16毫米,具柔毛,仅先端无毛

通常4月底至5月开花,7月至8月结实。所在地方为石灰岩地,土壤为褐色土。生长习性分布区的气候特点为夏热多雨,冬春干冷,最低气温在0℃以下,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全年分布不均。一旦这种独特生境被破坏,植株将随之逐渐消失。又因种子不能随风远扬,缺乏传播种子的动物,所以不能大量天然繁殖,一般仅在其生长地的周围很狭小的地段发现少数天然下种的幼苗。太行花为耐阴植物,根系发达,喜于阴坡稀疏落叶栎林下的中性生境,最适宜生长沟谷上部的悬崖峭壁缝隙中,或者生于峭壁下林内的岩石裸露和土层瘠薄处。太行花的花朵数目少,除两性花外,还有单性异株花。由于植株生长稀疏,又缺乏传粉媒价,致使结实很少,不易获得种子

濒危及保护

利用RACE的方法从太行花花芽中克隆到了两个MADS-box基因THMADS1和THMADS2。实验结果表明两探针杂交得到的结果相同,两基因在未经高温处理的花原基就有表达,到花器官原基出现的时期,仅集中在雌、雄蕊中表达。分别以THMADS1不含MADS-box的区段和THMADS2中比THMADS1长出的约300bp片段作模板,用地高辛标记合成反义RNA探针,以各时期花芽(高温处理和正常温度条件下)石蜡切片为材料进行原位杂交,以确定这两个基因的精确表达模式

4至5月开花,7至8月结果,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局部地区海拔1000至1300米疏林中或悬崖峭壁缝隙中。因生长稀疏,又缺传粉媒介,结实很少,种子传播困难,天然繁殖差。太行花,稀有种,多年生草本。为耐阴植物,根系发达,最适宜生长于沟谷上部的石缝处

保护价值对阐明该科某些类群的起源和演化问题有科研价值

在高温处理过的材料中,这两个基因的表达模式与未经高温处理的花芽是一致的,但基因表达量明显低于未经高温处理的花芽,说明这两个基因在花原基分化及雌、雄蕊分化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可能与低温引起雄蕊败育有关。以THMADS1的全长序列构建成正义表达载体,用不含MADS-box的区段构建成反义表达载体,将构建的载体转入农杆菌LBA4404中,对拟南芥和烟草进行了转基因的研究,以分析THMADS1的功能

在原产地因生境条件特殊,有性生殖能力弱,主要靠无性生殖扩大种群。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还进行了太行花引种栽培试验,培育的苗木分送到全国8个植物园试种,作为地被和早春花卉得到推广利用。在北京人工栽培条件下,两种生殖方式都能正常进行。结果表明,太行花有两条生殖途径:一条是有性生殖;另一条是无性生殖

植物名称:太行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3/02/48335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