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石藏品 / 从形制变化看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

从形制变化看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

“形制”是古代对器物造型样式的表述,也称“器形”。它是指根据生活的各种需求,利用不同的工艺材料,采用不同的工艺技术,设计和制作出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功能的器物样式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精致的髹漆技术已被用在家具上,形制种类较多,造型粗壮,装饰富丽。木制结构,如燕尾榫、凹凸榫、割肩榫等也被广泛运用。至东汉末灵帝时,胡床也由西域传人中原,但多流行于宫廷与贵族间,仅作战争和狩猎时的必备家具。出于席地而坐的习俗,几、案、衣架和睡眠的床、榻在形制上较矮。几在春秋战国是多置于床上作凭椅;案到汉代多设于床前或榻的侧面;屏风则呈两面或三面形,围在床的后边和侧边。汉代、三国时期,家具的类型发展到床、榻、几、案、屏风橱、箱和衣架等

1.造型大方,比例适度,轮廓简练舒展。3.精于选材配料、重视木材本身自然的纹理和色泽。5.金属配件式样玲珑,色泽柔和,起到辅助装饰的作用。2.结构科学,榫卯精密、坚固牢实。明式家具以其不同凡响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古代器物造型设计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章。4.雕刻,线脚处理得当,起着点睛的作用

从形制变化看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家具“形制"的发展变迁

从而基本结束了漫长的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使室内陈设的面貌焕然一新。宋代的高型家具已经定型化。北宋的《燕几图》详细记载了桌类组合家具的设计,即用三种规格的七张大方桌为单元,拼成25件76种格局的组合桌,可以根据“宾客多寡,杯盘丰约”的具体情况任意摆设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由于佛教的影响和民族的融合,建筑和家具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从甘肃敦煌最早的窟壁上见到了西魏年间壁画上的扶手椅和年代稍晚的高凳,说明当时已有高型家具,虽然那时普遍的仍是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但床和榻的尺度有了加高,床上有帐架和仰尘,这时有可折叠移动的屏风。也出现了方凳,圆凳等新型家具

汉代,屏风得到广泛的使用,这是因为它不仅可以屏避风寒,同时也成为起居、会客的肃静背景,起到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

家具在我国起源很早,早期人类为了避寒暑,便知道了用茅草、树叶或兽皮为席,以树椿、石块作墩,从而形成了用自然石块堆成的原始家具雏形“丌”

探讨古代家具“形制”发展的艺术成就和发展规律,对于启迪我们今天的设计艺术,是非常有益的

我们有理由推测在铜质俎出现的同时或更前一些时,应已有木制的俎了。在商、周两代的铜器里,“铜禁”“铜俎”在形制上已具有家具的基本形象。同时,根据象形文字、甲骨文和商代铜器的装饰纹样推测、当时已产生了几、榻、桌、案、箱柜的雏形

明式家具的形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家具的种类繁多,如短几,长、短案.方、圆案,高、低桌,方、圆凳,靠背椅,扶手椅,藤墩,床,榻,巾架,衣架,箱,柜,橱等。但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仍然比较广泛地保存着,因而出现了高低型家具并存的局面。在床榻上,常使用壶门装饰,髹漆家具上已使用螺钿镶嵌技术。隋、唐、五代时期由于建筑技术空前发展,住宅有了各种院落布局,家具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垂足而坐的休憩方式逐渐成为普遍现象

明代家具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达到了古代家具的高峰,其典型样式被誉为“明式”。杨耀先生按明式家具的功能将其分为六大类,即:坐具类、几案类、橱柜类、床榻类、台架类、屏座类。它从各个方面满足了人们居住、贮藏、玩赏、社交,文化、娱乐的各种需要,在室内创造了具有时代气息和文化氛围的理想环境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无数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器物,这些器物在形制上都体现了每一个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发展演变的物化形式,其中家具形制的发展演变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3/02/47704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