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盆景造型 / 我国盆景在创作方法上提倡“师造化”

我国盆景在创作方法上提倡“师造化”

总之,要表现什么,就必须先了解什么,这个了解应是充分了解,来不得半点含糊。元代画家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说道:“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所以,只有大量积累素材,熟悉所表现的对象而后方能“形具而神生”。唐代张躁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直被画家奉为至理名言,历代有成就的画家都是遵循这个标准而得以成功的。自古以来,我国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就主张“师造化”。他们或登山涉水,以取山川之形态与脉络;或深入生活去体察人情百态;或追摄鸟兽鱼虫之形神,以掌握其体态习性:或静观花草树木,得其盛衰之象。尤其是中国画界,把“师造化”提高到创作的首要位置。所以画家除认真观察事物外,还必须默记和写生,如此方能做到郑板桥说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这个艺术创作的三阶段

在这个方法的指导下,结合各地的文化底蕴,己形成了许多地方风格,而且创作出数不清的高档中国盆景,所以余以为根本用不着另辟蹊径、转轨变型,把中国盆景搞得不伦不类。我们的前人经过千百年的艺术实践,总结出“师造化”这个创作方法是百分之百正确的,是一个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的现实主义的艺术方法,在当今盆景界被广泛地使用着

一、我国盆景在创作方法上提倡“师造化”

因此,盆景的创作就必须以现实美为基础,即我们常说的“来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这个自然之美和社会之美,当然是今天的现实之美,那么它的创作基础就必须是现实美。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创作是以反映为基础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个过程就是咚自然形态的现实或社会生活,经过艺术家的创造,转化为物化的艺术品。盆景是以表现自然景观为主的造型艺术,并透过景观显露出民族精神和社会之美。为了真实地反映现实,盆景作者就要在创作之前去“师造化”,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点的

有人喜爱封建社会的隐逸趣味而去制作樵采耕读,有人喜爱矫揉造作而去制作枯木朽株;有人名利当头就把盆景越作越大;有人对现实充满激情便去制作《我们走在大路上》;有人爱恋祖国山河便制作了《北国风光》和《枫桥夜泊》,如此种种,都是作者审美观的反映。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才能正确地对待艺术,才能正确地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对待传统,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为指导,紧贴时代的脉搏,创作出既有民族风格又有时代精神的“传世之作”。所以,盆景作者要走正创作之路,首先要端正人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审美,各有各的标准。说到底,审美观又是世界观的反映

读了贺淦荪先生的《情之所至,景若天开》一文很受感动,方知创作之不易,决非获得一技,便为准绳,不论何树何景均如法炮制者流可比,不知“邯郸学步”之可悲!要知“人面仅一尺,并无一相肖”,山水树木也如此,千峰均异态,万树各有姿,松挺柏缠,榆簇柳垂,各有本色,怎能用一种模式统而概之。如果天下之树都是一个模样,岂不堕入呆板的匠气之中。“师造化”不是容易的事,是要花力气、花钱、花时间的,因为要走路、爬山、涉水、写生积累素材、取舍剪接,提炼出典型,由感知到理性,经过构思然后付诸创作,千辛万苦均在创作之前。所以这种简单仿形的制作是最省力的做法,根本算不上是“创作”,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仿制品,这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为我用”的借鉴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3/02/46151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