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盆景造型 / 谈论树石盆景(一)

谈论树石盆景(一)

(八)有利于栽培制作技艺的提高

更不能将些形象古怪、东倒西歪的树相进行拼凑,堆砌成一个荒诞世界。中国树桩盆景的选材,常常追求奇特枯古,近年来公共场所又多植大型树桩,这种求古、贪大的倾向,不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的综合利用。树石盆景是在单体树石的基础上进行组合的。因此,发展树石盆景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且取材广泛、用材多样,既保护了自然资源,又能变废爲宝,合理开发资源。它的单体选材就意象在先,按意选材,讲求树相之间自然谐调。加上配石用材广泛、旨在配景得体,硬石、松石皆宜。它从整体结构出发,在单体造型基础上重在树与树之间,树与石之间的巧妙组合,力求造景达意,谐调统一的意境美。不一味追求“老天爷”恩赐的原型之美,而是因材制宜,见机取势,力求融二神于一体的加工技艺美。更能提高制作水平,不搞“靠天收”,好象找到好的用材就成功大半了。它的本身就决定了选材不能追求象形,不能追求奇特枯古,不能选用大型树桩

(六)有利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把树石盆景的发展,提高到重要位置。绘画理论中的“荪木当先,峰峦居后”。王十朋的“岩松根衔拳石”。翻开曆史,无论散文、游记、诗词歌赋,还是绘画的论述,盆景的制作,树石结合的实例,信手拈来,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树石文化是祖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它将科学、美学;将植物栽培、园林艺术、造型艺术和文学融于一体。诸如“层峦耸翠,上出重霄”(王勃)。诗歌中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忽逢桃花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王羲之)。可见人们欲表现自然景观、无不将树石紧密相连。王维“以黄瓷斗贮兰蕙,养以倚石”,是爲兰石组合小品。由此可见探讨树石盆景,并非标新立异,而是要弘扬民族树石文化,把老祖宗的宝贵遗産发扬光大。通过写形、写性、拟人、移情、以达到抒情、传神的艺术境界。人们热爱树石、表现树石、颂扬树石、寓情于树石蔚然成风。夹岸数百步……”(陶渊明)。华夏民族自古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从来以大自然,社会生活爲艺术创作的泉源。尤其盆景制作,自古就是树石结合。“睛川曆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灏)。可算松的附石盆景。而陆游的“垒石作小山……波影倒松楠……”则是有山有水的树石丛林盆景了。“山爲骨格,林木是山眉目”,“山爲骨、水爲血脉、树爲衣裳”“山因水活,树使石生”。众所周知: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中所子示侍者手捧的就是树石盆景。以树石爲题材,文学去描写它,绘画去描绘它,盆景去反映它,使诗、书、画、盆景融于一炉,谐调统一,独具民族特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二)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

(四)有利于展现时代精神

石比树重,石多则树比石重,树多则石又比树重,皆相互转让,相互爲用。诸如虚实相宜、轻重相衡、疏密相间、聚散合理、动静结合、险稳相依、刚柔相济、雄秀结合、奇正相存、巧拙并用,远近相适、冷暖互辅、主宾相应、争让不紊、顾盼有情等原则的综合运用,提高我们创造艺术美的能力。在把握“达意”、“传神”这个主旋律的前提下,将树石的形态、特征、比例、结构、色彩、质地、方位变化、透视变化、空间关系、呼应关系和内在联系等现象,在错综複杂、矛盾交织的变化中通过造型法则的运用和处理,像交响乐那样,得以谐调统一,从而达到“神形兼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丰富和发展了“和爲美”的美学思想。例如“轻重相衡”的运用;绝非二成不变。相互依存。而树石并存,则石有古朴刚劲之美,树爲扶疏清新之美。中景则树石并重。树与石反複交错,千变万化,从而提高我们盆景艺术美的创造能力。使众多对立统一的形式美法则,得以综合运用。因爲树石盆景是在单体树木造型、山石造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要全面继承和运用单体树木、山石造型的基本功,而在此以外的众多未发现的问题也必须涉及和进一步具备。诸如:形式与内容、技术与艺术、素材与加工、造型与传神、局部与整体、细部与大体,经营位置与表达主题等一系列关系问题,都必须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运用中得到具体解决。说起来容易,在实际运用中,就千变万化了。又如“刚柔相济”的运用:树干爲刚、枝叶爲柔,而树石相比,则石爲刚,树爲柔。干具古朴刚劲之美,叶有扶疏清新之美。“边远近相适”也是相对的:树爲近景,则树爲主,石爲辅;近石爲岸,远石爲山;远景则以石爲主;树爲辅乃至远山无树

因树桩盆景(应爲树木盆景或植物盆景)是指用材而言;山水盆景是按表现题材而论;而微型盆景则是按大小规格而分的。中国盆景的分类和评比,常分爲树桩盆景、山水盆景和微型盆景三大类。“山水”泛指“风景”,树木也含其内,过于笼统;而微型盆景之主要内容,仍爲树木、山石等项,就其形式结构而论,应爲组合盆景,它是与单体盆景相对而言的。就用材而言,应爲树木盆景和山石盆景。因此我们要大声疾呼:“树石结合好处多”]现分述如下:。今天我们所谈的“树石盆景”是指在用材上走“树石结合”之路;在结构上走“树石”、“丛林”、“组合多变”之路。类型不同,不宜相提并论。过去树石丛林盆景八骏图正由于在评比中分类模糊,票不集中,致使初评未显,乃爲实例。这种分类法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不作专述)。“树石盆景”应爲独立的盆景类别,列于盆景之研究、制作、品评和发展

一是走向世界,开展国际交往。既不固步自封、自我陶醉,固执井蛙之见、墨守陈腐之法;也不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甚至主张把盆景改爲盆栽,从头开始。中国盆景事业的发展,一是走向千家万户,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保持生态平衡。从中国小型树石盆景的出口、中国盆艺家在海外讲学内容和亚太展中树石盆景的畅销,都得到论证。我们要满怀信心,使中国盆景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盆景。炎黄子孙,要有民族正气和远大理想;一方面要加速探求世界盆景的共性,在审美意识上、制作技艺上,求同存异,加速接轨,力求取得更多的共识,使中国盆景爲世界人民所接受,所喜爱。一定会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我们必须学习先进的科学栽培管理技艺,寻找差距,迎头赶上,但也决不是一无是处,甚至在造型上也东施效颦,一味模仿某些几何模式,令人深思。过去我们昏睡多时,今天走出大门,方知日上三竿。而另一方面,要在探求共性的基础上发展个性,要弘扬华夏文化特色,独具中国风采,这样才既具民族性,又具世界性;我们必须在选材上去掉枯古,走健壮之路;用材上走树石结合之路:造型上去掉陈旧模式走自然清新之路,同时讲求意境美,突出饱含诗情画意的艺术特色

(三)有利于展现民族艺术特色

我们要展望未来,放眼世界,齐心上阵、共创辉煌

爲盆景造型向精深方向发展,达到“艺无止境”的探求,提供“活靶子”。树石盆景的组合,是运用艺术辨证法和美学法则指导盆景造型的集中体现,是盆景艺术结构美的集中体现

(五)有利于中国盆景走向世界

(七)有利于盆景艺术美的创造

中国盆景的艺术从中华民族审美观念、艺术的追求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饱含诗情画意。它特色是讲求盆景作品的自然神韵和意境美。兰石图以示“万世流芳”。是深入创造意境美的重要途径。是表现中华民族盆景艺术特色良好形式。皆能展现情景交融之美。竹石图,则取“竹之刚节、石之骨气”以言志抒情。存在决定意识,联想是有条件的,只有,见“景”,才能生“情”,才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发人情思,才能达到“景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染,因此树石结合是全面表现自然美的物质基础。树石结合能充分展现这一特色。牡丹倚石,具有“富贵寿考”之赞。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以达到神形兼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把自然美和艺术美融于一炉。如苍松寿石常爲“益寿延年”之颂。把自然之神与作者之神融于一体。然而大干世界,题材广泛,景象万千,单一的树石孤赏和固定模式的表现,皆有其局限性。只有树石组合,方能同时展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木不能成林,一峰不能泰华千寻;只有丛林方能联想“茫茫林海”,只有群峰方能展现“万水千山”

(一)有利于充分表现大自然丰姿神采

盆景制作,虽可一树一石的单独制作和欣赏,但大自然的丰姿神采,常常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石上树动枝摇”方知山雨欲来,皆用树石刻画物象内在联系,展现大自然之丰姿神采。诸如“悬岩百丈冰,有花枝俏”能展现险峻之美。作爲有生命的树木花草和它赖以生存的水土石岩,风晴雨雪的鱼水关系、息息相关,是永存而不可分开的。如“石旁树根奔腾”,想是山洪过后。如没有悬岩百丈冰之险÷怎展斗雪花枝之俏?“杨柳岸,晓风残月”能显清逸之神,如没有芳草长堤,怎托杨柳迎风之韵。只有树与石的结合,形与神的交融,才能丰富自然景观、全面展现天趣。只有树石结合,才能各领风骚。大自然气候和地壳运动所形成的大干世界、景象万千。在盆景制作中累见树石结合,惟妙惟肖,堪称佳晶

一、树石结合是中国盆景发展的必然趋势

诸如:树与树之间的关系问题,首先必涉及单体的选材、单体的层次布局与整体层次的关系。同时还涉及单体的批量培养和幼苗培养诸问题。不是比例失调,就是树的衰退致死。然而树石相依,乃生死之交,树石结合还有考虑前途发展。树与石组合后,树石双方都要依据对方形神,作出相应的搭配,谐调措施,方能相互爲用。树石定型后,由于树的生长,树石比例关系的矛盾,日益增大。它是树石盆景高难度栽培技艺的体现,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新课题。因此存在树的“保健”与“保型”的矛盾。单体造型未考虑到的问题,树石组合后累累发现,困难重重。其次,艺术上布局考虑到的争让、呼应、变化、谐调、疏密、聚散诸问题,必将导致涉及树木的习性、层次分布、采光、用水、施肥、土壤要求、朝向、根的分布、换土、换盆等系列问题,需待相应解决。树石组合能促使我们栽培技艺、山石造型技艺,向高难度的方向发展

因此树石盆景最能充分表现大自然的丰姿神采、满足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审美心态。只有走树石丛林,组合多变之路,方能推陈出新,展现出:“洪水听使唤、高峡出乎湖,野岭耸危楼,荒山披新装”的崭新宏图。成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此外,由于时代前进,表现题材日益增广,人们欣赏意识提高,树的单一而抽象,石的枯寂而少生气,难展时代,新貌。盆景的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都由人民大众来开展。如选材上追求奇特枯古,贪大、求稀;造型上拘泥于固定模式、规则式和象形式;题名上的搬弄诗文、名实不符:对创造意境美不知所措、或神乎其神。它的特点是:盆景活动由少数人、少数部门、少数地区发展到全国,成爲全民性的艺术活动。它溯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充实完善于明清,但真Z得到全面发展还数今朝,尤其近二十年来,起到质的变化。但盆景的审美意识、制作技艺和鉴赏标淮,都受曆史的局限性影响,存在许多需待改进问题。另一方面,城市建设一日千里,人民热爱自然却远离自然,迫切要求回归自然。品评上,用老的清规,吓唬新人。中国盆景曆史悠久。树石造景最具有自然景观的直观性,可接受性,给人以真实感和亲近感。因此要求在举材上真实性産替猎奇性;造型上自然式多于规则式;在鉴赏上,喜爱新的现代题材和健康、活泼、舒展,流畅、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使盆景艺术真正走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向,成爲人民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这是当今人民之所需、时代之所需

综上所述:树石组合盆景能充分表现自然美、高度创造艺术美和意境美,传自然之神,作者之神手一体,融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于一炉、既弘扬民族文化,又展现时代精神,是中国盆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盆景艺术创新的主攻方向,是让盆景艺术真正步入艺术殿堂的捷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3/01/43471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