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盆景病虫防治 /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

雨水多的年份块茎染病严重,表面现黑褐色大斑块,皮下薯肉亦呈褐色,逐渐扩大,终致烂掉。主要侵害叶片,茎和薯块亦可受害。天气干燥时病部变褐干枯,如薄纸状,质脆易裂,斑面病征也不明显,且扩展速度减慢。叶斑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近圆形或不定形,沸水烫状,绿褐色,病斑边缘分界不明晰,湿度大时病斑近外缘出现一圈白霉,此即为本病病征(病菌孢囊梗与孢子囊),叶背斑面病征尤为明显。严重发病的植株叶片萎垂、卷曲,终致全株黑腐,病害流行时全田一片焦枯,相当触目

药剂可参照芋疫病用药。注意轮喷与混喷,以延缓和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挖毁,或喷1%~2%硫酸铜,将病株叶片杀死;在距离发病中心30~50米范围内立即喷药保护,隔7天再喷1次,以后再视病情、天气确定喷药次数。(4)加强测报,及时发现和消灭中心病株,及早喷药控制病害蔓延

症状特点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和合理利用抗病品种

(3)加强以肥水为中心的栽培防病工作。避免在低湿地种植;高畦深沟高培垄,开沟排水,防止漫灌;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合理追肥,促控结合,使植株壮旺不徒长;搞好田间卫生,病害流行年提早割“蔓”,以减少种薯染病

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5分钟,再堆闷2小时,散凉后催芽播种。40~50℃温水预浸1分钟,60℃温水中浸15分钟,种薯与温水比例为1:4。(2)无病地留种(有条件的应建立留种基地),在入窖、出窖、切块及春化等过程均需严格把关,剔除可疑薯块,以减少初侵染源。必要时播前种薯处理①温汤浸种。②药剂浸种

病原及发病特点

病菌有明显生理分化。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在国内近年推介的近40个马铃薯品种中(含外引品种),对晚疫病表现抗病的有:东农304(茎、叶抗)、克新1号、2号、10号(高抗)(以上均为黑龙江培育);虎头、跃进(高抗,块茎抗病)、坝薯9号(中抗)、10号、丰收白(中抗)(以上河北培育);乌盟601(内蒙古);晋薯6号与7号(高抗,山西);高原4号与7号(中抗,青海);渭会2号(高抗,甘肃);宁薯1号(宁夏);中心24(中抗,中农院);郑薯4号(中抗,河南);川芋56(四川);新芋4号(中抗)与双丰收(块茎感病,茎叶抗病、湖北);米拉(德引)、疫不加(波引)、阿奎拉(德引)、克疫(捷引,叶、茎、块茎均抗)等。对晚疫病表现感病的有:克新4号(块茎较少发病,黑龙江);呼薯1号(内蒙古);晋薯2号(山西);费乌瑞它(荷引,茎叶易感,块茎中感);白头翁(德引,不抗晚疫病);里外黄(山西、内蒙古地方种,不抗晚疫病)。病菌喜日暖夜凉的高湿条件,故多雨的年份有利于发病。病菌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地下块茎,形成病薯,成为翌年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病害由点到面迅速蔓延,病害流行时可使植地在短时间内迅速改观。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内越冬,播种带菌薯块长出的植株成为中心病株,其上产生的孢子囊又借助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病原为鞭毛菌亚门的致病疫霉菌〔Pytophthorainfes-tans(Mont.)deBary.〕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3/01/43382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