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根艺鉴赏 / 美丽中国:昔日盐碱地,今日变绿洲

美丽中国:昔日盐碱地,今日变绿洲

  昔日“十里无一树”的东营如今已是绿树成阴、满目青翠,逐渐呈现出“大海大湖大河相连,绿洲湖泊鱼鸟共生”的美丽景观,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东营人不放弃希望,不抛弃一抹绿色的理想而努力的结果。东营用沧海桑田式的创新实践,生动阐释着生态宜居的丰富内涵,展现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独特魅力。他们用夸父追日的精神,向着绿色生态东营的梦想不断奔跑;他们用精卫填海的执着,为了把荒凉的盐碱地变为物种丰富的绿洲而一点点的努力着,终于在这座盐碱荒滩上建成了一座绿意盎然的生态之城

但东营人面对着如此特殊的立地条件,没能阻挡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探索。昔日的东营一度被称为山东的“北大荒”,被戏称为“没有树的城市”。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平均17‰以上的土壤含盐量,使东营一度被列为绿化的“禁区”。  多风、少绿、盐碱、荒凉,曾是东营生态环境真实的写照。在东营,老一辈林业人也常常感叹,“种棵树比养个孩子还费劲”。近年来,东营人紧紧抓住“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在东营融合交汇的重大历史机遇,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奋斗目标。这片位于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因为土壤高度盐碱化,树木难以成活,所以直到2007年初,全市林木覆盖率也仅为11.6%,远远低于山东全省24%的平均水平

  “绿化禁区”已成历史,“没有树的城市”已成笑谈,一个充满绿色的城市,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城市,一个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和开发建设主战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前沿城市——山东省东营市,正以无限的激情与活力迎接全世界的检阅

特别是近年来,通过“三网”绿化工程,生态林场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百万亩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金湖银河生态工程、中心城十大生态公园建设工程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的快速推进,东营逐渐呈现出“森林环抱、湿地相间、水系环绕、绿荫棋布”的生态园林城市景观。东营市委书记姜杰认为,对一座城市来说,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是重要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有力地吸引生产要素的聚集,有效地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群众的幸福指数。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为了改变“树木没有电线杆子多”的生态现实,为了摘掉“没有树的城市”的帽子。东营林业人始终把科技兴绿作为绿化工作的基础和先导,成立了林业科研机构,先后与中国林科院、山东省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初步掌握了“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探索出了筑台田、下暗管、修竖井等多种盐碱地改良造林模式,选育出了“东柽一号”、“东柽二号”、“冬红欧洲白蜡”等3个具有东营市自主知识产权的耐盐碱苗木优良品种,引进汇集了园蜡一号、园蜡二号、J172柳、耐盐碱杨、杜梨、金银花、沙柳、甘蒙柽柳、美国竹柳等耐盐碱树种及优良无性系300余个,极大地丰富了全市的绿地生态类型和植物物种,为东营生态环境的改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当你再一次踏上东营这片土地时,走进城区,满目青翠,碧水缠绕;走进市郊,森林环抱,空气清幽……生态宜居,在东营散发着无穷的魅力,美不胜收。站在黄河大坝远眺,东营市十大试点生态林场之一的龙居生态林场,上万亩林木已吐芽生绿,成为绿色的海洋,蔚为壮观

  夸父追日的故事,你知道吗?那是对光明的探索;精卫填海的神话,你听过吗?那是对高峡出平湖的渴望。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我们的祖先从未放弃过对未知的追寻,对梦想的追求。  。而东营人继承了祖先勇于探索,敢于改变的精神,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了子孙后代能享受到绿色而不断努力着

  东营人的努力没有白费,东营人的汗水没有白流。东营市已先后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并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确认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随着自然环境不断改善,黄河三角洲已成为鸟类迁徙路线上重要的中转站、栖息地和繁殖地,连对环境要求十分苛刻的东方白鹳,也“爱上这里”,数量增加到350只,由候鸟变为留鸟,受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高度关注,并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东方白鹳之乡”称号。东营的快速健康发展在全国引起关注,生态立市的“东营模式”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达尔文曾说,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正是东营人立足于东营的现实,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才取得了战胜大自然的胜利,让鸟儿栖息,让绿色永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3/01/40534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