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石藏品 / 丝绸之路对中国古代玻璃艺术的影响

丝绸之路对中国古代玻璃艺术的影响

对玉器的模仿使得中国古代玻璃艺术就材料语言与艺术表现力方面呈现出很大的缺憾,并且妨碍了中国玻璃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如罗马在公元前2世纪创造的金箔夹层玻璃技术,是将镂刻图案的金箔夹在两层透明的平板玻璃间进行软化(Slumping),很好地把握了玻璃在热状态下与贵金属材料的结合状况及软化成型技术。这种材料语言的逐步掌握又建立在对材料性质的了解与技术开发的基础之上。由于中华文化对于玉石的特殊偏爱,以及根深蒂固的陶瓷文化不断蓬勃发展,中国古代的玻璃艺术始终生长在玉器与陶瓷的浓重阴影里。同时期流行的玻璃棒熔合技术(又称马赛克融合技术)则利用玻璃棒截面的花纹拼合成不同的图案熔合成平板,切割后再进行软化。在造型、色彩、装饰、功能等方面,模仿玉器成为玻璃材料的主要用途。从早期的璧、环、剑饰、、带钩到后来的带板、佩饰、首饰、摆件,玻璃都是作为玉石的代用品使用的。一些玻璃制品对天然玉石在色泽、纹理、质感上的模仿甚至达到惟妙惟肖、真假难辨的程度。而玻璃在古代中国则几乎长期被定位在玉石的廉价代用品上,玉色的不透明或半透明质感似乎无法摒弃,铸造后进行与玉器加工一样的精细打磨成为主要的技术程序。这些尝试使玻璃从早先的核制成型、铸造成型逐步发展出软化、熔合、吹制、灯工等技术,从而使玻璃拥有了自身的艺术语言、地位和价值。虽然玻璃的产生最初难以摆脱天然宝石人造代用品的地位,但在西亚、埃及、希腊、罗马文化中,玻璃作为特殊材料很快找到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

丝绸之路自汉代开通以来,联通了欧亚大陆的经济、文化与技术,成为历史上中西交流最重要的陆上通路。自公元前3世纪直至19世纪,罗马领地的玻璃制造在很多方面一直占据着领导地位,不仅是工艺与技术,更关键的是认识与观念。自此,这四大文明的发展不再孤立进行。公元1世纪,古希腊商人在《爱利脱利亚海周航记》中也记述了沿红海、波斯湾、印度半岛沿海到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其中详细记载了中国的位置、物产以及地中海沿岸玻璃制品东运的情况。除了贯穿亚欧内陆的大陆交通线,《汉书·地理志下》还记述了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穿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由船行可二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 ;船行可二月余,由黄支国,民俗略与珠相类。而西亚地区的美索不达米亚,包括叙利亚、伊朗、安纳托利亚和埃兰正是人类玻璃制造的摇篮,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开始制造玻璃。在公元前后,空前强大的四大帝国正值势力扩张时期。汉使张骞和甘英的远行使得中国、印度、西亚和希腊-罗马文明由间接接触转为直接的交流与对话。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沿着这条欧亚内陆交通干线,自东向西并列着东亚的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中亚的贵霜(45年-226年)、西亚的安息(帕提亚,公元前3世纪-公元226年)、欧洲的罗马(公元前30年-公元284年)四大帝国。希腊-罗马在人类玻璃发展史上占据着中心地位,它比其它任何一种文明更为玻璃所浸淫,并赋予玻璃艺术一个黄金时代。从这里出发两个月后可到达印度半岛东南的黄支国,中国商队用黄金与各种丝绸换取“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其中包括了玻璃制品。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水陆两条丝绸之路所带动的地区交流对当时尚处于起步期的中国玻璃艺术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这段文字清晰记录了当时的一条海上丝绸之路:自汉版图南端的日南(今越南顺化北)、广东的徐闻、合浦乘船出发,五个月可到马六甲海峡的都元国,再过四个月可到今缅甸仰光北的邑卢没国,之后乘船20日可以抵达缅甸朗勃附近的夫甘都卢国。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

当时,东西方是由一条名为“西徐亚小道”的商路联结起来的。从春秋晚期开始,外国玻璃制品和技术陆续传入中国并带动了本土玻璃的发展。或许正是这条“小道”为中国古代玻璃艺术带来了最早的一块“他山之石”。这条商路作为丝绸之路的最早萌芽穿越了游牧蛮族所占据的大草原,使文明得以交流传递。考古证明,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中国就能生产玻璃。中国古代玻璃艺术在蜻蜓眼玻璃珠之后,开始了漫长的仿玉器时代

| 内容摘要 | 本文从社会背景、历史文化、工艺技术等角度出发,对古代中国及丝绸之路所经地区的玻璃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总结了丝绸之路在玻璃化学成分的改变、技术的传入、材料观念的改变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几个方面对中国玻璃艺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一、丝绸之路开启玻璃之路|||

[关键词]中国玻璃艺术/丝绸之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11/32068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