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木雕行情 / 张之洞之墓历经清末民国抗战皆完好 文革被掘

张之洞之墓历经清末民国抗战皆完好 文革被掘

而这一次,已经是他的第四次葬礼。99年前他逝世时,绝对不会想到,其尸骨的命途,比与他气息相融的晚清更加多舛和吊诡。在不足百年的时间里,他的尸骨不断被大时代的风潮所侵扰,一次次被掘出又重新安葬

不出以外的话,2008年10月4日,停放在河北南皮县烈士陵园一年多的张之洞尸骨,将被安葬到筹建中的墓地。这片墓地,本是张之洞最初安息的地方

就在这次隆重的葬礼举行之际,张之洞的声誉也达到了他人生的最顶峰。这是宣统二年(1910)十二月十五日,河北南皮县双庙村张氏坟场正在举行张之洞的葬礼。墓地占地近百亩,坟墓封土约3米高,底部直径近7米,四通大碑立在墓前。诸多亲朋门生、王公大臣从京城赶来送葬。遗爱碑为门生故吏捐资所建,碑阴刻有张之洞兴学育才的事迹及捐资者的名字,在这堆名字里,包括了后来的“反清先锋”黄兴和中共的元老之一董必武

归葬

南皮中学里张之洞雕像。图/杜兴

张之洞官至一品,清廉一生,“到死,地不加一亩”。曾担任张之洞护卫、时任湖北新军第八镇(师)统制(师长)兼任湖北提督的张彪,花1.2万两银子从江南购置沉香木做棺,快车连夜送到京城。尽管清廷赏银三千两治丧,但大部分丧葬基金由张的亲朋和门生筹措。两天后(10月6日),清廷颁布上谕高度概括其一生,赐谥号“文襄”

张之洞生于鸦片战争爆发前三年,也正是这一历史事件影响了他的一生。中法战争时他任两广总督,启用冯子材击败法国军队,名声大振。后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创枪炮厂,开矿务局、制铁局、织布局,修铁路,从“清流”派成为直追李鸿章的洋务巨擘。1863年,张之洞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成为众人瞩目的“探花”郎,从此步入政坛

然而历史留给他的时间毕竟不多了,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一日(公元1909年10月4日)晚9时左右,在今北京西城区什刹海湖畔白米斜街11号院,73岁的张之洞含泪告慰床边哽咽的子女:“吾无甚痛苦矣。”随后离世。在他身后,留下的则是一个摇摇欲坠的晚清帝国

郁郁苍苍的园林中,“白花如雪,挽联似林”

此时的中国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戊戌维新”被扑灭,义和团席卷北中国,京畿惨遭八国联军的蹂躏。在激烈的政治风云变幻之中,张之洞纵横捭阖,与朝廷、列强及保皇派、革命党诸方面周旋,主谋策划“东南互保”,以免“全局瓦解,不可收拾”

“最后一个儒臣”张之洞,担心对传统的叛逆将导致固有国家政体和社会结构、伦常规范的崩解,他惊呼:“学者摇摇,中无所主,邪说暴行,横流天下。”为此,1898年春,张之洞开始修撰平生最重要的著作《劝学篇》,这部著作最核心的观点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甲午惨败后,以政治变法与思想启蒙为双重目的的维新运动勃兴,跟洋务派仅仅“师夷长技”不同的是,重新评估传统文化成为最主要的议题。“开新”的他不忘“卫道”

尽管此时已经是“国步维艰,外患日棘,民穷财尽”,但张之洞仍尽心竭力,试图力挽危局。1906年,年高老迈的张之洞由“久任疆寄”的地方大吏迈入朝廷中枢,后被擢升为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站在了晚清权力的最中心,成为“第二次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的主角

在不足百年的时间里,他的尸骨不断被大时代的风潮所侵扰,一次次被掘出又重新安葬。99年前张之洞逝世时,绝对不会想到,其尸骨的命途,比与他气息相融的晚清更加多舛和吊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11/31146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