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病虫防治 / 小菜蛾的发生与防治

小菜蛾的发生与防治

1.农业防治合理安排茬口,避免十字花科蔬菜连作,蔬菜收获后,清除田间残株落叶,并随即翻耕,消灭越夏、越冬虫口,铲除沟渠田边等处的杂草,减少成虫产卵场所和幼虫食料

雌虫较雄虫肥大,腹部末端圆筒状,雄虫腹末圆锥形,抱握器微张开。成虫体长6~7毫米,翅展12~16毫米,前后翅细长,缘毛很长,前后翅缘呈黄白色三度曲折的波浪纹,两翅合拢时呈3个接连的菱形斑,前翅缘毛长并翘起如鸡尾,触角丝状,褐色有白纹,静止时向前伸

凡十字花科蔬菜连作的菜区,小菜蛾常猖獗成灾。越冬代成虫寿命长达百天,其他成虫寿命11~28天。发生规律小菜蛾属鳞翅目菜蛾科,年发生代数因地而异,我省11-13代,一般在4月至6月上旬和8月下旬至11月出现春秋两次为害高峰,一般秋季重于春季。每雌虫平均产卵200粒左右,卵期7-11天。成虫产卵对甘蓝、花椰菜、大白菜等有较强的趋性,卵多产于寄主叶背靠近叶脉凹陷处,一般散产,偶尔有几粒或几十粒聚集在一起。成虫昼伏夜出,白天隐藏于植株荫蔽处,日落后开始取食、交尾、产卵,蛹羽化多在晚上,羽出的成虫当天即可交尾,交尾l~2天产卵。成虫有趋光性,对黑光灯趋性强,成虫飞翔力不强,但可借风力作远距离飞行。小菜蛾抗逆性强,对农药易产生抗性,造成防治上的困难。幼虫活跃,遇惊时扭动后退或吐丝下垂,幼虫共4龄,发育适温为20~26摄氏度,幼虫期12~27天,老熟幼虫在被害叶背或老叶上吐丝结网状茧化蛹,也可在叶柄叶腋及杂草上作茧化蛹,蛹期5~15天,该虫10~40℃均可存活并繁殖,发育适温为20~30℃

拉丁学名[Plutellaxylostella(Linnaeus)]

苗期常集中为害心叶,吃去生长点,影响包心,在留种菜上为害嫩茎、幼荚和子粒,影响结实。为害作物:寄主主要是十字花科蔬菜和野生十字花科植物,主要为害甘蓝、花椰菜、大白菜、萝卜、芥菜、油菜、雪菜、菜心和各种青菜等。蛹长5~8毫米,初化蛹时绿色,渐变淡黄绿色,最后为灰褐色,近羽化时,复眼变深背面出现褐色纵纹。茧呈纺锤形,灰白色丝质薄如网,可透见蛹体。初龄幼虫仅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在菜叶上形成透明斑,称为“开天窗”,3~4龄幼虫可将菜叶食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全叶被吃成网状

2.生物防治喷洒苏云金杆菌(Bt)悬浮剂500—800倍液,也可选用1.8%阿维菌素(齐螨素、害极灭、爱福丁)2000倍液喷雾

防治方法

臀足向后伸超过腹部末端,腹足趾钩单序缺环。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上有淡褐色无毛的小点组成两个“U”字形纹。末龄幼虫体长10~12毫米,纺锤形,体上生稀疏长而黑的刚毛。幼虫初孵幼虫深褐色,后变为绿色

小菜蛾天敌种类很多,主要有小黑蚁、草间小黑蛛、丁纹豹蛛、异色瓢虫、龟纹瓢虫、黑带食蚜蝇、菜蛾啮小蜂、菜蛾绒茧蜂,还有蛙、蟾蜍等。因此,保护菜田中的天敌种群,发挥自然天敌控制作用至关重要。其中菜蛾啮小蜂、菜蛾绒茧蜂自然寄生率可达10%~30%,最高达50%以上,捕食性天敌丁纹豹蛛平均每头每天捕食17.6头,小黑蚁平均每头每天捕食318头

小菜蛾是我国目前抗药性特别严重的一种害虫,它对菊酯类、有机磷类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等均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但各地抗药性发展并不平衡,这与各地用药历史、用药种类、频率、强度等密切相关。因此,对某种(类)药剂抗药性严重的地区,应暂时停止使用该种(类)药剂,改用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或将苏云金杆菌与其他化学农药混用或轮用。近年来,在广东、福建等少数地区对苏云金杆菌(Bt)也产生了抗药性。由于小菜蛾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应注意轮换交替用药,或用复配农药

因此,应用药剂防治应掌握在卵孵化盛期至幼虫2龄期,选用40%灭多威乳油3000倍液,5%氟虫脲(卡死克)乳油,或5%定虫隆(抑太保)乳油,或5%伏虫隆(农梦特)乳油均用1000~2000倍液;在幼虫2~3龄期可用5%氟虫腈(锐劲特)悬浮剂、10%虫螨腈(除尽)悬浮剂1500~3000倍液,或用50%杀螨隆(宝路)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20%丙溴磷乳油500倍液;也可选用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三氟氯氰菊酯(功夫)乳油3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小菜蛾老龄幼虫抗药性很强

中文名称小菜蛾

中文别名方块蛾、小青虫、两头尖

3.药剂防治

卵椭圆形,稍扁平,长约0.5毫米,宽约0.3毫米,初产时淡黄色,有光泽,卵壳表面光滑

形态特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09/21450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