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知识 / 芨芨草

芨芨草

出苗后及时拔除杂草,并结合除草进行间苗。一般不进行追肥

芨芨草为无性繁殖,也可用种子繁殖。在复杂的生境条件下;可组成有各种伴生种的草地类型,它是盐化草甸的重要建群种。芨芨草滩在荒漠化草原和干旱草原区,为主要的冬春营地。根系强大,耐旱;耐盐碱、适应粘土以至沙壤土。芨芨草返青后,生长速度快,冬季枯枝保存良好,特别是根部可残留一年甚至几年,可使芨芨草草场一年四季牧用。芨芨草的分布与地下水位较高、轻度盐渍化土壤有关,地下水位低或盐渍化严重的地区不宜生长。总盖度可达35—50%,在100平方米内可有35丛左右。芨芨草可为牧区寻找水源,打井的指示植物。芨芨草具有广泛生态可塑性,在较低湿的碱性平原以至高达5000米的青藏高原上,从干草原带一直到荒漠区,均有芨芨草草甸分布,但它不进入林缘草甸

(C)有三条路线向外散布:

叶鞘无毛,具膜质边缘;叶舌三角形或尖披针形,长5-10(15)mm;叶片纵卷,质坚韧,长30-60cm,宽5-6mm,上面脉纹突起,微粗糙,下面光滑无毛。多年生密丛生草本。秆直立,坚硬,内具白色的髓,高50-250cm,径3-5mm,节多聚于基部,具2-3节,平滑无毛,基部宿存枯萎的黄褐色叶鞘。植株具粗而坚韧外被沙套的须根。圆锥花序长(15-)30-60cm,开花时呈金字塔形开展,主轴平滑;或具角棱而微粗糙,分枝细弱,2-6枚簇生,平展斜向上升,长8-17cm,基部裸露;小穗长4.5-7mm(除芒)灰绿色,基部带紫色,成熟后变成草黄色;颖膜质,披针形,顶端尖或锐尖,第1颖长4-5mm,具1脉,第2颖。花、果期6-9月引。第3颖长6-7mm,具3脉;外种长4-5mm,厚纸质,顶端具2微齿,背部密被柔毛,具5脉,基部钝圆,具柔毛,长约0.5mm,芒自外种间抽出,直立或微弯,粗糙,不扭转,具2脉而无脊,脉间具柔毛;花药长2.5-3.5mm,先端具毫毛

a)从横断山脉地区向西沿喜马拉雅山脉,经克什米尔地区抵达地中海和中欧;

生物学特性

c)由横断山脉向东北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和东北、抵达西伯利亚[1]

芨芨草适应性强,耐旱、耐寒。耐盐碱。对土壤要求不严,荒山、陡崖均可栽种

(A)从种的分布格局分析可见,横断山脉地区北部、唐古特地区东部和华北地区西部的交汇地是芨芨草属分布中心

播后覆土约2cm。分株繁殖:3-4月或9-10月,将老珠挖起,分成数丛,按行殊距20cm×15cm开窝,栽前剪去茎秆和叶,栽后盖上。播种繁殖:春播和秋播均可,秋播于9月下旬来种,随采随播;春播于5月上旬进行。用播种和分株繁殖法

1、全世界芨芨草属共有23种1变种,分为5个组。本文对它们进行了系统介绍

b)从横断山脉向西北经祁连山、天山、塔里木盆地西侧山地,抵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

田间管理

3、本文讨论了芨芨草属5个组(芨芨草组、钝基草组、直芒草组、新芨芨草组、拟芨芨草组)的系统位置,和每个组包括的种类及5个组的分布格局

地理分布

形态特征

(B)根据芨芨草属形态特征演化趋势分析和地史学资料推测横断山脉地区北部是芨芨草属的起源地

生长环境

就海拔而论,分布最低的海拔记录为120m(雀麦芨芨草),分布最高的海拔记录为4600m(干生芨芨草和藏芨芨草)。2、属的地理分布,最北为北纬62°(羽茅、毛颖芨芨草),最南为北纬26°(林阴芨芨草)

须根粗壮,根径为2—3毫米,入土深达80—150厘米,根幅在160—200厘米,其上有白色毛状外菌根。在春季,夏初嫩茎为牛、羊喜食,夏季茎叶粗老,骆驼喜食,马次之,牛、羊下食。喜生于地下水埋深1.5米左右的盐碱滩沙质土壤上,在低洼河谷、干河床、湖边,河岸等地,为中等品质饲草,对于中国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原区,解决大牲畜冬春饲草具有一定作用,终年为各种牲畜所采食,但时间和程度不一。芨芨草(学名:Achnatherumsplendens)是多年生密丛禾草,茎直立,坚硬。骆驼、牛喜食,其次马、羊。霜冻后的茎叶各种家畜均采食

在我国北方分布很广,从东部高寒草甸草原到西部的荒漠区,以及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原区均有分布,如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陕西北部、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四川西部、西藏高原东部等,在国外,芨芨草分布于亚洲中部和北部,如蒙古、俄罗斯等

5、研究结果表明:

栽培技术

中国有17种,横断山脉地区、华北地区和唐古特地区种数最丰富(10种和9种)。4、根据塔赫他间世界植物区系区划,统计了每个区的种数,明显看出伊朗-土兰区种类(18/24)是第一位,东亚区(14/24)居第二位

植物栽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08/12149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