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场动态 / 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茱萸

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茱萸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高”和“糕”谐音,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饮菊花酒

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重阳节又多了一层新含意。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农历九月俗称菊月,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菊是长寿之花,历来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一些地方的群众还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福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

我国民间过重阳节颇为隆重和热闹,重阳节的饮食习俗以及民俗活动也颇为丰富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

吃重阳糕

插茱萸和簪菊花

登高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重阳节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农历九月九日,为我国传统的重阳节。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就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赏菊

”。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08/10746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