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盆景病虫防治 / 秋季树木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秋季树木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五、大叶黄杨白粉病

三、紫薇绒蚧

2、幼虫发生初期,喷射40%水胺磷乳油1500倍液。防治方法:1、成虫产卵期,巡查苗圃樟苗,及时摘除产于轩尖的卵粒。3、结合冬季管理,摘除越冬虫蛹

不及时修剪,大叶黄杨枝叶过密时发病较重。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在大叶黄杨展叶时和生长期,病原菌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传播侵染,此菌在寄生枝叶表面寄生,产生吸器深入表皮细胞内吸收养分。夏季高温不利于病害发展,至秋季病菌又产生大量孢子再次侵染危害

四、樟青凤蝶

主要危害紫薇、石榴及桑等。成虫和若虫在芽腋、叶片和枝条上刺吸危害,分泌蜜露,导致枝叶发黑,叶片脱落,影响生长,失去观赏价值

2、若虫孵化末期,可连续喷药2—3次,选用25%亚胺硫磷600—800倍液,40%杀捕磷乳油1500—2000倍液喷施。3、结合修剪,除去并烧毁有虫枝。防治方法:1、用竹片或毛刷刮去树干、枝条有虫枝

成虫白天栖息枝叶隐蔽处,夜出活动、交尾、产卵,卵产于叶背,呈双行或块状排列。成虫飞翔力不强,具较强的趋光性。卵孵化多在早晨5:00—8:00,群集叶背危害,咀食叶片、嫩枝皮层,老熟幼虫吐丝飘落入土化蛹。卵块数十至百余粒。1年发生2—3代,以蛹越冬

二、刺蛾

将表生的白色粉状菌丝和孢子层拭去时原发病部位呈黄色圆形斑。严重时新梢感病可达100%。单个病斑圆形,白色、病斑扩大相互愈合之后不规则。症状:白粉病多分布于大叶黄杨的叶正面,也有生长在叶背面。有时病叶发生皱缩,病梢扭曲畸形、萎缩

4、在成虫产卵的高峰期,铲除根际周围杂草上的卵块及初孵幼虫,冬季翻耕根际土壤,可杀死越冬虫蛹。3、幼虫危害期,喷施50%亚胺硫磷乳剂2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500倍液、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2、利用成虫飞翔力不强,早、晚集中在寄生植物上、下部的特性,以简单器具捕杀。防治方法:1、成虫羽化期,利用灯光诱杀

幼虫群集叶片取食,将叶片吃光后啃食嫩枝皮层,导致整株死亡。主要危害:丝棉木、黄杨、卫矛、榆树、杨、柳等

主要危害重阳木、杨、柳、榆、刺槐、樱花、红枫、海棠、腊梅、紫薇、桂花、大叶黄杨等。有黄刺蛾、褐边绿刺蛾、扁刺蛾等

一、黄杨尺蠖

2、药剂防治,可喷20%的粉锈宁2000倍液,或50%托布津、50%多菌灵500倍液,在病害开始出现时就立即进行,10天左右重复1次,喷4—5次。防治方法:1、适当疏枝增强植株通透性,扦插育苗时勿密度多大等,都是防治此病应注意的问题

2、灯光诱杀多种刺蛾成虫,防止产卵。防治方法:1、根据刺蛾初孵幼虫的群集性,被害叶透明枯斑,目标显著,可组织人力摘除虫叶。3、掌握刺蛾3龄幼虫以前喷药。可用20%除虫脲悬浮剂10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2000—3000倍液,或50%马拉松乳油1000倍液。4、可结合冬季整枝修剪,剪除蛹、茧集中烧毁,结合树盘松土、施肥等措施,挖除地下其他刺蛾虫茧予以消灭

成虫白天潜伏,夜间飞翔活动,有趋光性。1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浅土层结茧越冬。卵常数十粒集中产于叶背,呈鱼鳞状排列。初孵幼虫不取食,2龄后取食蜕下的皮及叶肉,3、4龄后吃穿叶表皮,6龄后自叶缘向内蚕食。成虫交尾产卵。卵期为5—7天

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观赏。初孵幼虫,先吃卵壳,后在嫩叶背面取食叶肉,3龄后食量增大,可将叶片吃尽,以2—3年生幼受害最烈。主要危害樟树、楠、月桂、白兰、含笑、阴香、鳄梨、柑橘等

以若虫在枝干缝隙内越冬。雌成虫于5月上旬开始产卵。4月老熟雄若虫化蛹羽化,并与雌虫交配,交尾后不久死亡。第一代若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孵化。少数分布于叶背基部,在枝条上阴面多于阳面。有世代重叠现象。第二代雌成虫于8月上中旬大量产卵。翌年继续取食危害。1年发生2—3代。虫体多分布在枝条及树干缝隙、凹陷处。8月下旬至9月上旬若虫大量孵化,发育不整齐

1年发生2—3代,以蛹悬挂在寄生主中、下部枝叶上越冬。数日后求偶交配产卵。卵期一般4—6天,幼虫期约20天,越冬代蛹期90天左右。4月中旬5月下旬陆续羽化。幼虫5龄,每隔4天蜕1次皮,虫体随龄期增长,以5龄幼虫食量最大,每头幼虫1天取食樟叶1—5片。幼虫发育适宜温度为20—28℃。成虫夜间羽化,羽化后1—2天在林间飞翔,觅食花蜜作补充营养。每雌产卵18—34粒。越冬代及第一至三代幼虫期分别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7月上旬至8月中旬、8月下旬至9月下旬。产卵1粒于嫩叶尖端,偶尔2粒。幼虫老熟爬行隐蔽的小枝叶背后,用丝固定尾部,2—3天化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07/7205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