蚱蝉

【形态特征】

翌年6月中旬孵化,孵化后的若虫即落到地面,潜人土中,到深秋后即潜人深土层中越冬。老熟若虫于6~8月的夜间爬出地面,上树蜕壳称“伪蛹”,3~4小时后变为成虫。以若虫在土中和以卵在枝梢上越冬。每年7~8月是成虫发生期;雄虫白天鸣声不绝,天气愈热鸣声愈响。春暖开花时,若虫移动至根部刺吸汁液危害。【发生规律】此虫完成一世代需2~3年。每头雌虫孕期500~800粒,故要危害许多小枝。卵期长达10个月左右。成虫有趋光扑火的习性。交尾后,雌虫多在5毫米左右粗的小枝上以刀形产卵器割破皮层呈直线或锯齿状的伤口,产卵于其中,每个伤口产卵6-8粒,每个枝条上可产卵百余粒,常造成小枝枯萎

中胸背板发达而突起,具“X”形突纹。雌虫腹部末端有刀状产卵器。(1)成虫:体长45毫米左右,翅展120毫米左右;黑色,有光泽,并披有金黄色细毛。雄虫腹部1~2节有鸣器能鸣声。翅膜质,透明,基部烟黑色

【目科】同翅目,蝉科

(2)物理防治:7~8月成虫发生期,夜晚可在园圃中堆集树枝、叶点火,诱杀成虫

(1)园艺防治:冬、春结合修剪整枝,剪除并集中烧毁有虫卵枝条

(3)若虫:老熟时体长35毫米,上黄褐色,前足为开掘型,有明显的翅芽.无鸣器和听器

【防治方法】

(2)卵:长椭圆形,略弯曲,长2.4毫米,宽0.1毫米,乳白色,有光泽

(3)人工防治:6~8月若虫老熟时于夜间爬出地面上树蜕壳之际,组织人工检查树干,集中虫蛹烧毁

【别名】黑蚱蝉,知了等

【分布】北至内蒙古、河北,南至海南岛,东至江苏。西至四川广大平原及丘陵地区均有分布

【危害对象】桂花、梅花、术木兰、樱花、海棠等花木

【危害征状】主要以若虫刺吸植株根部的汁液危害,此外雌成虫以锋利的产卵器割破枝梢的皮层呈锯齿状排列的小槽,产卵于其中,常导致小枝枯萎,影响开花和结果

【学名】Cryptotympanaatrata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07/4588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