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组培技术 / 褐飞虱

褐飞虱

为害症状:成虫和若虫群集稻株茎基部刺吸汁液,并产卵于叶鞘组织中,致叶鞘

英文名称:Brownriceplanthopper

分布区域:1、终年繁殖区:北纬19℃以南的海南省南部

3、化学防治:根据水稻品种类型和飞虱发生情况,采用压前控后或狠治主害代的策略,选用高效、低毒、残效期长的农药,尽量考虑对天敌的保护,掌握在若虫2-3龄盛期施药

常用药剂: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50%二嗪磷乳油

蠓虫

长翅型体长4—5毫米,黄褐、黑褐色,有油状光泽,颜面部有3条凸起的纵脊,中脊不间断,雌虫腹部较长,。形态特征: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

4—5龄时体斑纹均似3龄,但体形增大,斑纹更明显,与短翅型成虫的区别是短翅型左右翅靠近,翅端圆,翅斑明显,腹背无白色横条纹。短翅型成虫翅短,余均似长翅型。末端呈圆锥形,雄虫腹部较短而瘦,末端近似喇叭筒状。卵产于稻株叶鞘组织中,卵帽外露,2~3粒至20粒为一卵块;卵块中卵粒前端单行排列,后端挤成双行,卵粒细长,微弯曲,若虫有5个龄期,形均似成虫。l龄灰白色,2龄淡黄褐色,无翅芽,后胸后缘平直,腹背面中央均有一淡色粗“T”形斑纹;3龄体褐至黑褐色,翅芽显现,第3节背上各出现一对白色蜡粉的三角形斑纹,似2条白色横线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进行科学肥水管理,适时烤田,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水稻后期贪青徒长,创造不利于褐飞虱孳生繁殖的生态条件

轻者,水稻下部叶片枯黄,影响千粒重;重者,生长受阻,叶黄株矮,茎上褐色卵条痕累累,甚至死苗,毁秆倒状,形成枯孕穗或半枯穗量损失很大。受损出现黄褐色伤痕

3、不能越冬区:北纬25℃以北的广大稻区

2、少量越冬区:北纬19-25℃之间,又以北纬12℃左右以南为常年稳定越冬区

流行动态:褐飞虱是我国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均与白背飞虱混合发生为害,两种飞虱不同年份在不同省份和地区发生程度不同,年发生为害面积均在2亿亩次以上

为害作物:水稻

拉丁学名:Nilaparvatalugens(Stal)

褐飞虱喜温暖高湿的气候条件,在相对湿度80%以上,气温20—30℃时,生长发育良好,尤其以26—28℃最为适宜,温度过高、过低及湿度过低,不利于生长发育,尤以高温干旱影响更大,故夏秋多雨,盛夏不热,晚秋暖和,则有利于褐飞虱的发生为害

2、生物防治:褐飞虱各虫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除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瓢虫等外,还有蜘蛛、线虫、菌类对褐飞虱的发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应保护利用,提高自然控制能力

分类属性:同翅目飞虱科

中文名称:褐飞虱

中文别名:褐稻虱,俗称蛔虫、软壳蛔、蚰虫、

越冬北界随各年冬季气温高低而摆动于北纬21—25℃间,常年在北纬25℃以北的稻区不能越冬,因此我国广大稻区的初次虫源均随春夏、暖湿气流,由南目剑匕逐代逐区迁入。卵,多产子叶鞘中央肥厚部分,少数产在稻茎、穗颈和叶片基部中脉内,每头雌虫一般产卵300—700粒,短翅型成虫产卵量比长翅型多。长翅型成虫具趋光性,闷热夜晚扑灯更多;成、若虫一般栖息于阴湿的稻丛下部;成虫喜产卵在抽穗扬花期的水稻上,产卵期长,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发病特点:褐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每年发生代数,自北而南递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07/10289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