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和田玉 / 古玉鉴定四步走,鉴定古玉是看腐蚀还是看沁色?

古玉鉴定四步走,鉴定古玉是看腐蚀还是看沁色?

古玉鉴定四步走

用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解理、沁入深浅,照射玉器,观察颜色,沁入部位;适用于:出土受沁玉器;局限性:传世古玉或无沁古玉

用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特征;适用于:受腐蚀的出土古玉; 局限性:没有腐蚀现象的古玉,传世品

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器,这叫“满浸(沁)”,盘玩之后变色,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由灰白变红。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以无沁。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绺等部位所产生的。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产生的颜色变化,是另一种物质分子渗入玉器局部或内部产生的颜色。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的,但真沁大多数有由深到浅的过渡色

用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平面氧化透光照射;适用于:新石器~清代出土古玉;局限性:近代传世品,未受氧化古玉

二、 氧化鉴定

三、沁色鉴定

一、腐蚀鉴定

四、工艺痕迹鉴定

多数玉器长时期埋在各种土壤中都有腐蚀的现象,特别是酸性土壤对玉器破坏较重,玉质较软的氧化严重的玉器受腐蚀最重。通常氧化较重则腐蚀越重,目前用酸类物质腐蚀伪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腐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其特点通常是蚀孔、蚀斑现象,有的蚀孔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

这也是鉴定古玉极为重要的方法之一。但也有用含有似氧化白色的玉石做成的伪古玉。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它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氧化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形成的小孔洞,再一种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有层次感,深浅不一,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腐蚀成粉末。火烧仿氧化古玉,表面通常为薄薄的一层呈粉状,没有深度、层次感。强光灯照射下玉质.纯.净.、透明,氧化非常薄,任何部位皆有一致的深度,而自然氧化深度则有轻有重,通常尖角、边棱部位较重。氧化有二种现象:一是钙化成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二、是氧化严重成粉状。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火烧假玉器就不这样。氧化重的,灯光照射不透。氧化是指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它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

其方法无外有两大形式。这是新石器穿孔鉴定重要方法。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砣机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滚桶摇光抛光工艺。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如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孔口、线条边缘出现硼碴。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一是剖片;二是细加工;三是抛光。古玉工艺就是指加工工艺。其钻孔特点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而且不够光滑,而且,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

用10~50倍放大镜,观察抛光痕迹;适用于新石器→清代的玉器;局限性:腐蚀严重,脱皮,玉器钙化严重成粉状,不能鉴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06/4114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